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八零九零社区云中谁寄锦书来 读书札记-电镜网

云中谁寄锦书来 读书札记-电镜网
点击上方「电镜网」快速关注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电镜网官方微信
电镜网为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旨在促进显微学领域学术交流魔酸,发布电镜学会官方通知与信息,并选择性发布与学科相关的人文风情八零九零社区,地区发展介绍。
作者:陈湘明
在横跨太平洋的漫长旅程中残酷一叮,随手翻开国航的机上杂志《中国之韵》,见有“云中谁寄锦书来”一文,畅谈华夏书信之前世今生与美称雅谓哇哈哈简谱,读来兴味盎然,感觉余味无穷,遂留札记一篇。
纸张出现之前,书信是写在竹片与木片上的,前者为简,后者为札或牍信虫地带。故有书简与书札或书牍之谓。简与札一般宽三寸、长一尺,一般由两片构成,上一片写收信人与寄信人地址,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下一片写正式内容,而固定上下两片简或札的绳子称为缄。这就是三缄其口的来历。
魏晋之后于加明,人类开始将书信写在小片的绢、帛等丝织物上,称为尺素,再后来,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娄清便开始用高级纸张写信,写在纸上的信便为笺,故有信笺之谓。这些书信载体都很昂贵,从而有锦书之美称。
关于书信之传递,最浪漫的该数鱼雁传书。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窑行》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个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淮海踏沙行词则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之妙句。那么,古人果真将书信藏于鱼腹而传递么?其实,并非如此,而只是将书信收纳于鱼形容器之中传递而已。至于鸿雁传书,则与汉代一段与苏武有关的外交故事有关玛米力。匈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多年后,汉朝再次派出使节交涉,要求匈奴交还苏武等使节。单于谎称苏武等已亡。与苏武同时被扣的一位随从设法与新使节取得联络,让其对单于称皇上收到苏武雁书,言其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单于闻之大惊,迫于无奈,只得放人杀玲。因此,雁书、雁足、鸿信、羽书等书信美称多带有边塞之苍凉哀婉之意。相形之下,青鸟、黄耳等则富于神话色彩前金所。青鸟为西王母取食传信使者,黄耳为晋人陆机之传信灵犬。
所谓书信,书与信其实是有区别的。书指公文聂曦,如臣子给皇帝的奏书、皇帝给臣子的敕书与昭告天下的诏书贝茨训练法。而信则指个人间的私信,如家书、朋友或同事间的私人的通信。早期的书信传送机构都是官方的,其职能最早仅限于传递官方的书,私信只能依靠熟人朋友等捎带。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多少也有这方面的缘由。到了宋代,才出现同时面向私人的书信传递机构与业务。同时,继“鱼传尺素”之后双面北野武,也出现了类似现代的信封,称之为函。所谓信函,应为装入函之书笺。
关于书信最生僻却最雅致的美称当推朵云断板龟。其中典故为,唐代郇国公韦陟(zhi去声)常口述书信内容,而令其妻妾代书,自己则仅在末尾署名。该公飞龙舞凤、将陟字书成云朵状,遂传为美谈,一时风靡,人称“郇公五云体”。后人便以朵云作书信之雅称。
在交通与通讯不发达的古代,远隔千里的友人或家人之间,在仰望天空,千里明月寄相思的同时,鱼传尺素,雁寄安危,云托锦书,青鸟传信,应该说让生活多了不少色彩与寄托。
时过境迁,随着信息时代的滚滚潮流,对于现代人而言书信之美称雅谓早已变得生疏遥远,书信本身也似乎正在走进历史。当现代人享受着移动电话的便捷之时,当现代人忘形于微信或脸书刷屏点赞之际,却正在无可奈何地与鱼雁传书之境渐行渐远。也不知未来是否还能有类似“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与“云中谁寄锦书来”之妙句与绝叹产生否……
杞人忧天之余,却在想:既然“家书抵万金”已成历史,人类有朝一日也能永远告别“烽火连三月”么?
作者简介:
陈湘明老师,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工作之余六氯环己烷,他对诗词的创作有很深的造诣,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情,对人生的感悟都写在创作的诗词中,让我们在欣赏之余有更多的思考。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公众平台号:中国电镜网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