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俪兰云南少数民族包暑期田野考察报告之十一-民族服饰博物馆

云南少数民族包暑期田野考察报告之十一-民族服饰博物馆


包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采集是原始先民从事的日常劳作,他们发明了可以随身携带盛放劳动果实的工具,也就是最早的包。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轻狂天下,包的发明正是印证了人类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类可以生产工具这个说法。直至现在,包也依然是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存放物品的工具,并且人们逐渐赋予了包新的定义,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也可以显示出挎包主人的性格特点。
这次田野考察走进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张瑶萱,云南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不同,各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进而使得服饰上产生差异,包也多种多样。包成了服饰的一部分,既保留着原始的实用功能,又增添了装饰功能。

彝族鹿皮包

彝族鹿皮包
2017年7月14日,一行到了云南民族博物馆,馆内展示的早期服饰中的包大都用最原始的材料和制作方式制成,例如树皮、猴皮、熊皮等。从这些一尺见方的挎包上,可以看到从前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隐约就能看出早期先民繁衍生息的影子,包虽简陋,却也是他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傈僳族树皮箭包

纳西族皮口袋

傈僳族猴皮烤包

傈僳族熊皮箭包
早期的包仅仅是作为装物的工具,人们并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装饰。到了后期,由于茶马古道的影响,云南不再像早期那样封闭,而是受到各方文化和宗教的冲击,挎包上刺绣的图案纹样便是这种碰撞融合后留下的印记。至此,挎包除了作为工具以外,还承载着文化功能。
下面就几种在云南民族博物馆所见到的包进行以下分析:
德昂族包
根据服饰色彩的不同,德昂族分为红德昂、黑德昂、花德昂。德昂族的挎包底布为黑色或白色,装饰各色小绒球、彩线。其盛装挎包上小绒球的好坏可以体现包的贵贱,多少可以区别使用者的年龄。包带下再加彩色毛线作为装饰,使整个包外形修长、色调和谐。

红德昂盛装挎包

德昂族挎包小绒球装饰细节
基诺族包
基诺族挎包的制作材质与他们的服饰完全一致,为该民族特有的“砍刀布”,在腰机上用粗棉和细麻织成苦力娘,主要为白色永清白塔寺,制成的包呈正方形避水金睛兽,很少有装饰,但是必然会绣上极具民族特色的独特纹样“太阳花”。
基诺族妇女善纺织,她们席地而坐,将经线一头系在要上,另一头系在两根木榜上,纬线绕在木梭上,双手持梭来回织布,每织一行布便用砍刀式的木板将纬线推紧,以此织出厚实耐用、风格朴实的“砍刀布”。

基诺族挎包

基诺族挎包挑花细
基诺族服饰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基诺族服饰
佤族包
佤族包在腰机上制成,多成菱形纹样,有的缀以野果装饰成十字形。佤族腰包以红黑相间的最为典型查尔斯曼森,这种红黑基调与服饰同步,暗沉的色彩给人以原始和神秘之感。

佤族挎包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佤族挎包
佤族服饰
按照制作方法来看,景颇族、基诺族和佤族的包均是直接在木机或腰机上织好拼缝,图案在织布的过程中完成,最后再加装饰。这类直接织布做好的包,造型简单,仅用两块整布,一块做包身一块做包带即可制成,最易操作,可按此将其称之为“直织型”挎包。
彝族包
彝族人口众多、支系近百种,广泛分布于云南各地区,挎包种类丰富多彩。彝族崇尚黑色,妇女能挑善绣,挎包以黑色为主火柴谜题,刺绣各种植物图案、几何图案等,而这些图案与他们对于自然的崇拜和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例如日、月、山、地、鸟兽、马缨花等图案。除此之外,像彝族撒尼支系的挎包主要运用拼接的方式,用素色的布拼接羊角图案,作为劳动时佩戴的包。总的来说,彝族挎包的装饰手法既有刺绣挑花又运用拼布艺术,按其制作方式可分“挑绣型”、“拼布型”。

彝族戳纱绣挎包

彝族挎包
彝族挎包上的马缨花图案
白族包
怒江白族的挎包用自织的白色、黑色粗棉布,红、蓝、黄色细棉布和蓝花棉布拼接成长方形,部分挑花,并在上方缀以野果装饰,恰如其分地运用点、线、面的结构布局。

白族挎包
白族挎包装饰细节细节
像白族这样,既运用拼布艺术将各种不同色彩不同大小的布拼在一起制作成型,又刺绣挑花作为装饰,创作出所需图案的制作方式,可称为“复合型”讲不出声。
随后,有幸到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仙人洞新村居住着彝族的撒尼支系考察民族包污秽摇篮。根据文献记载,撒尼包形制为长方形,男女老少用不同的包,甚至日常生活和从事劳动也用不同的包,材质为自纺粗棉粗麻布,以拼布和挑花刺绣的方式进行装饰。在当地考察所见的是一个用自纺粗麻制成的包,仅用几个红色毛线球捆扎在包带上装饰。可见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花大量的时间去亲手制作装饰一个挎包。

彝族撒尼人挎包

云南彝族撒尼人服饰
都市里的人常会准备许多包,工作包、休闲包、晚宴包等,根据个人的身份地位、场合需求来选择包的材质、色彩和款式。虽然,民族包也同样注重装饰性和实用性,但除此之外薄荷双生,各民族的包还带有民族识别性,以便于身份的区分,即使到了今天,虽然人们开始不穿本民族的服装,改用工业化的手段用更便捷的方式去制作服装、挎包等,但也依然能从他们所挎的包上一眼看出他是哪个民族的人。
民族包均由本民族妇女亲手制作,结构简单,包身和包带用两块整布裁剪缝合即可,简单易学。且包的制作材料随处可得,种棉的纺棉织布、种麻的纺麻织布伏魔记,装饰则用自制的毛线球、流苏。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喜欢同一种款式干祖望,用相同的材料和刺绣拼布手法也没关系,一千个人能做出一千种不同感觉的包来快讯通,甚至还会比较谁的手艺好一些。这一点是与工业化生产的包最大的不同,城市里的人最怕的便是撞衫撞包了,越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越是这样,可工业生产的包的特性不正是是千篇一律。反之,少数民族的人们却约定俗称,乐于用这种方式来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这使得民族包不仅具有实用性装饰性,更具有民族识别性传承性。
包虽小,却是民族服饰的缩影,材质、工艺、色彩、纹样均可从中找寻,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可以说是以小见大、“包”罗万象。
参考文献:
陈力.云南民族包[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花木衣世,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张韶轩。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潘安君。俪兰从服饰文化研究数字广大,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悼念玛丽居里。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61
网 址:http://www.biftmuseum.com/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传 真:010-84250852
微信号:biftbwg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