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河池市地图【视频】你了解徽州最古老的古道吗?-和悦居许姐家

【视频】你了解徽州最古老的古道吗?-和悦居许姐家

2018长三角古道旅游大会”6月9日在宁国市举行,来自浙江、江苏、安徽、上海、湖北、江西六省市12市县旅游局委、古道旅游机构、景区代表以及国内古道旅游俱乐部、旅行社、企业家代表、马拉松爱好者、主流媒体等300多人出席大会,就在这次大会上,家乡的箬岭古道入选了!

入选名单:
徐霞客古道、吴越古道、徽杭古道、箬岭古道、徽池古道、陆羽古道、上青古道、红枫古道、天字古道、贡茶古道
箬岭古道入选2018“长三角十大古道”。可喜可贺!
箬岭古道,你了解吗?它可是徽州最古老的一条古道。你的双脚,是否曾落在这千年的古道上呢?

一、箬岭古道的历史地位:
古道,成就了数十代徽商的辉煌,也让百姓往来方便。这些古道大多穿深山越高岭,石板铺设,途中设置凉亭、台阁等供人休憩,很多古道所在的山岭古木参天,生态环境绝佳。箬岭古道,就是其中的一条,箬岭古道多为石板道,路宽3至6尺。也是目前徽州最古老的一条官道。

箬岭古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安徽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由皖南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堨镇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坦至箬岭关;过箬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千百年来军民商官、轿马车驼从此走过,此路因为官道,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现保存完好。箬岭关两端的南许村镇茅舍村和北谭家桥镇上岭脚村白大夫祛斑霜,15公里,箬岭关关口海拔约950米,未出关东北行可达绩溪上庄金坑村和旌德白地旌旗厂村。南宋以后,徽商崛起,由于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凭借地利之优势,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古道上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徽商,他们从这里到青阳、安庆,去南京、芜湖、宁国等地再辐射全国。

《明一统志》就记载官方在许村和茶坦分别设铺。至民国初年,这两递铺才被邮政部门所取代鬼楼契约。
今天的箬岭古道,路宽1.6米至2米不等,路面全由青白石铺就,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头有近6个平方米,被人称为“四担石”,意思是这块石头可以容下四个挑夫在此歇担,可见当时工程之艰巨。道光十五年(1835),位于箬岭东侧,通往泾县方向的色岭和梅花岭也进行了重修,至今《重修色岭梅花岭碑记》仍然耸立在箬岭关口的宗烈庙前。

为了方便过往行人,千年来箬岭官道流传下来多种版本的问路歌,明朝徽宁二府驻旌署右恭议余昆翔编撰的《明朝古歙导游图》也有所记载。如流传在民间的歙县至官洞《问路歌》:
城北直上万年桥,右往新洲种菜家。
徐村对过仰村坝,三里凉亭依路上。
沙溪村过九如桥,富堨村尾雨粟庵。
凤凰湾上望沙滩,四柱牌楼靠河滩。
太尉殿过丰口桥,竹会寺前跳石望。
狮子躺在水中央,杨峰岭上善化亭。
青山头过水口庵,天马山下登堂庙。
善德桥头薇省坊,三朝典翰立中央。
大宅门过水圳头,二龙戏珠河中央。
种福厅前石板坦,土地庙过高阳桥。
高阳桥上观音坐,观音老母面北方。
桥头牌坊有两座,双寿承恩五马坊。
南北通街大观亭,八角八卦风铃挂。
大观亭过进士第,墙里门上连大墓。
上前几步到官厅,敦睦堂过如心亭。
前山正岭五昌庙,过了大亭是茅舍。
二里半前有饭店,好吃好喝过大岭。
步步高升石板道,过了关洞再问道。
你只要了解了问路歌,你就可以沿着问路歌中的村庄和建筑顺顺当当地到达箬岭的关洞。箬岭古道沿途自然风光优美,明代大诗人胡沛然曾吟诗一首,题为《度箬岭望黄山》:
“千廻鸟道萦青嶂,一啸鸾音落彩霞,山气出云浑作雨,泉声佛树半成花。到来丘壑酬心赏,别去风尘上鬓华,三十六峰看咫尺,欲从轩后问丹砂。”短短几句诗,箬岭官道的自然风光跃然纸上。

这条古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箬岭关口那地方一脚可踩四县。箬岭关,是歙县北面交通路线的控制点,为“府治”屏障,海拔998米。1647年于岭头设关扼守,是在两座山峰之间用石头垒成的高数丈的关口,关内通道也只有四尺多宽,关口上方刻有“天险重开”的石匾。



通道内有一个通往关顶的台阶,是古代箬岭关上守卫关卡的楼阁。


关东20米处,有忠烈庙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关岭处,原有楼房数槛,备行人住宿,现已无存。出关口,北通太平县,东北通旌德,东接绩溪。关居四县之会冲。箬岭关出关的古道是通往青阳的官道,称之为徽青古道赤舌哪里多,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关内的古道,一条横在半山腰的是通往“天星洞”的古道称之为徽宁古道,徽青古道和徽宁古道在这里交会通往歙县(徽州)。

二、箬岭古道与徽州神汪华
说箬岭古道,必须要说唐越国公汪华。因为箬岭古道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开凿的古徽州第一官道。汪华(586~649),驻守箬岭关,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宁国府、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洲、婺州和饶州,称号吴王,六州赖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败于王雄诞,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

汪华既是农民领袖,也是国家重臣。据此,汪作为地方神的地位,早在南宋时就以奠定。宋淳熙间纂修的《新安志》,其中“祠庙”一篇称:“新安之神,讳华,姓汪氏,绩溪人”。徽州人由衷崇爱这位乡土伟人。其死后,庙宇祭祀不断,行祠社屋遍布焖子的做法。汪华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明洪武年间为纪念汪华总管六州,在箬岭关处兴建徽州汪公总庙(忠烈庙,文革被毁,现在汪公庙为许村张氏兄妹出资重建)于箬岭关东20米处。明壬嘉靖子年,奉皇荫系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又修建,总庙一进,坐北朝南,宽8、85米,深8、55米,面积为75、7平方米。四周的墙壁全为凿平的花岗岩石块砌成,顶盖大青瓦。八字门,青石门楣上刻有“忠烈庙”三字。庙内神龛的上方挂一横匾,上书“六州屏翰”;两侧悬挂的对联为:“自昔州闾资圣户,于今稼穑沐神功。”

之所以将总庙建在箬岭,除了纪念箬岭这个徽州北门要塞是汪华带领官兵最早开凿之外,还因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汪公拥有一块风水宝地,又镇守了要塞,报了徽州的平安,这里建汪公总庙当然是理想的选择。总庙建成后,规定凡汪华的生日,取108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供奉在箬岭忠烈庙的汪公,人们习惯上称它为“老汪公”。

这尊“老汪公”为整根檀木雕成,呈坐姿,通高约为1、8米。头戴冠冕,珠帘遮面。身雕龙袍,饰以彩绘,衣漆红色,黄色镶边,领、袖、口漆黑色。面为红色从野人到帝王,以马尾制须,长至腰间。双手捧朝笏于胸前。菩萨脚前还立有一块高至膝盖的牌位,上书“汪公大帝之位”。汪公菩萨常年坐于轿中。该轿通高约为2、8米,长、宽各约为2米,同体红色,雕刻精美。轿杆长约8米,直径达20厘米。为四人大轿,四抬四扶uv镜的作用,两组轮换。“老汪公”永不离轿,各处接请汪公都是连轿一起供奉。从大年初一起,箬岭周边各村就要轮流把“老汪公”接到村里供奉,请汪公大帝为村民新春祈福,到正月十八结束后送回箬岭忠烈庙中。五月接汪公安庙后被供奉在相聚30里的许村统宗祠(俗称许村总祠)内,有需要“安苗”的村落事先必须与许村总祠联系安排接请“老汪公”的时间。各地(含一府六县)凡接汪公菩萨安苗的一律下订书,明确接送日期,并付定金,逾期不送还,要受到罚款处理,送还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安苗结束后汪公菩萨就供奉在许村总祠,一直到腊月二十四汪公才被送上箬岭忠烈庙内。

三、箬岭古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价值地位
箬岭古道虽历经沧桑,却历久弥新;
箬岭古道,它是联系徽州和外界的桥梁;
箬岭古道,它是穿越时空的历史隧道;
箬岭古道天外飞星,它是凝结徽商文化的博物馆;
箬岭古道,它是兵家相争战略要地;
箬岭古道,它是徽州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道;
箬岭古道承载了徽州多少历史?
它在徽州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什么样的地位?

虽然我们今天所说的徽州大良凰后,也已经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了,但箬岭古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价值地位毋容置疑。
箬岭古道,记录着徽商的辛酸史、创业史。一代代徽商从这里走出深山;

箬岭官道,却处处充满人性的关怀。建筑在古官道上供人歇脚的驿站或茶亭,皆有“两里半一路亭,五里一茶亭”说法。每隔两里半,就造有一座路亭、五里修一个茶亭,常年施茶送水,为风尘仆仆的客商找一个歇脚的地方,喝一口水、吸一袋烟,再继续茫茫行程。

箬岭古道,既然称为官道,不乏达官贵人也走过这条官道:咸丰元年(1851),时任徽宁池广太道台的惠征偕夫人携带长女那拉氏去九华山进香,求神灵庇护其女选修成功,夜宿箬岭关的六九驿站。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山高空旷,极目望远,风清气冷。夸利亚雷拉那拉氏仙驿站寂寞,陪同那拉氏父亲的徽州知府梁必业请来许村艺人为那拉氏“唱灯棚”解闷,那拉氏听后非常高兴,给予唱灯棚“清爽好听”的评价并奖励艺人银两。咸丰二年(1852)。17岁的那拉氏赴京选秀成功成为咸丰皇帝的妃子,为咸丰帝生下一子名载淳。后继位即同治皇帝,封生母为慈禧,连日演戏庆贺。慈禧想起在箬岭六九驿站听灯棚的往事,立即召原班人马进京,在京唱了两天,慈禧很开心。在《西宫杂事》就记载了慈禧给予唱灯棚的评价:“戏班太闹,京鼓又淡,听唱灯棚,好在适中。”此后,箬岭周边“唱灯棚”表演艺术形式迅速发展,戏班达十余个,演出人员达到百余人。

由于徽商的不断壮大,这条古道也不断的加以改造和完善好人好梦简谱。明代万历之前,许村的许洪寿、许社鉴、许世积等多位富商都曾捐资,河池市地图筑路修亭,盛况一时。明天启年间,富商许有望开太平至谭家桥、本县跳石到许村河道,自此,箬岭两头的水陆转运更为便捷。 为防止强盗打劫过往行人,经县令戴东旻上书请求,明朝在箬岭设立巡检司。清顺治《歙志》对箬岭巡检司有详细记载:县北一百里岭界,连旌德、太平、为你歙要冲,财货所经入。天启中,旅游巨寇啸聚百人,白昼剽窃,往来患之。邑令戴东旻申请院道,于岭巅设立巡检司,即减南路铺兵闲役,以补号兵,官民不扰,寇盗率平。
箬岭古道是徽州对外的一条交通要道唐骑,经济要道。它一路通往沿江、中原。一路北通太平、石棣、青阳、贵池乃至安庆,东北通旌德、泾县、宣城。歙北、太东、旌西、泾南向为名茶产地,而太平多杉、旌西、南陵有余粮、泾南出宣纸,至明代,仍是连接古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官道。徽商兴起后,太平、旌德的粮食通过箬岭古道源源不断运入徽州府,成为重要的粮食、盐和山产的运输要道,此条古道的重要性发挥至民国末期。

生活于清乾隆时期的洪吉亮在《新修箬岭道记》中这样写道:“率计一岁中,行是岭者不下十数万人。”从数字看,每天经过箬岭官道的不下400--500人,可以想象当年的箬岭是人声鼎沸玉台碧。据当地人说,鼎盛时期,从茶坦到许村的五马坊,沿途饭店星罗棋布。岭北旌德的高甲和岭南的歙县霞江村,就有一百多人专门充实骡马运输业。
当然,箬岭官道历史上也是一条军事要道,箬岭关地势险要,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隋末,汪华领兵驻守箬岭关。
隋大业十三年(615),汪华起兵,开箬岭古道,统管徽、宣、杭、睦、婺、饶六州。形成了古徽州对旌德、太平的箬岭天然屏障。
南宋四年(1130)年,金兵进犯徽州樊哙狗肉,蒋杲率兵伏击于此,大获全胜。
太平天国的时候,正因为这道屏障,才能把太平天国的“长毛”围困在旌德多年。也是徽州府防止外匪入侵的关卡。
民国戊辰年(1928),过箬岭的某军在许村哗变,准备洗劫许村,许村乡绅许韵清冒死只身前往说服叛军,并发给每个士兵两个大洋,保得一方平安。
1934年12月25日,共产党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到达许村,在箬岭关一带作战,北上抗日,并在许村留下了当年红军标语,“士兵们暴动起来当红军”。
1949年4月28日,李德生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从箬岭入许村,解放歙县全境。
一条古道就是一段历史,一条古道就是一座丰碑,一条古道就是一部传奇。青石板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古道因历史的印记而尤显得厚重。如今,其运送货物的功能已经基本消失,随着渐行渐远的徽州,古道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许多古道都已经荒废,部分因公路建设而被彻底破坏。可喜的是,古道因地势险要,风景宜人,已成为户外旅行探险的经典线路,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将箬岭古道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因为箬岭古道无论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价值地位以及人文和自然景观来说,在徽州现有的古道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登级而上,古道幽幽,群山莽莽,山路漫漫,溪水潺潺。阴雨天云雾缭绕,远观如黄山云海,身处其中则又似云中漫步,巍峨雄伟黄山山脉若隐若现。
箬岭古道距箬岭关三里的茶坦村,在高约850米半山中,民风淳朴好客,由于处在官道要地,当年有“茶茶坦,板门面,家家户户开店面”的繁华闹市盛景。如今,随着徒步游得兴起,茶坦已经有好几家农家乐开门待客。
走箬岭古道,不仅可以翻山直达黄山,更可沿途访古探幽,亲近自然,是户外爱好者旅游的好去处。如果有兴趣,你不妨走一走千年古道,赏一赏人间美景,观一观古典碑记,听一听千年故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想了解古道,还是亲自走一趟吧,相信你有更多的收获!
注:汪公大帝,名汪华,本名世华(586~649),字国辅,号英发,隋末歙州人(今歙县),幼年丧父,随母投靠外公,从南山和尚罗玄习武靖沧浪,后参加郡府官军,时见天下大乱,遂率众据守歙州,以佑家园,唐时归服,封上柱国、越国公。
路线推荐:(自驾)
合肥方向:合铜黄高速---歙县徽州区潜口收费站下高速—歙县方向过唐模---前方左拐转歙黟公路至歙县高铁北站红绿灯左转许村方向—箬岭
南京方向:宁马高速—马芜高速—芜绩溪高速---绩溪杭歙县高速口下—歙县古城—许村-箬岭
上海方向:沪杭高速—徽杭高速—歙县口下—歙县古城—许村—箬岭
杭州方向:杭瑞高速—歙县高速口下—歙县古城—许村—箬岭
要想了解箬岭的前世今生,打开此视频: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