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就业指导心得体会二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死伤100多万人,彻底让德军迷失自我!-历史风云

二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死伤100多万人,彻底让德军迷失自我!-历史风云

点击"历史风云"免费订阅
微信号:lsfx5000【←长按复制★★★★★
苏德战争的初期,朴彩英苏联情况是萧山三中,整体预敌不足,边境地区的通信枢纽与线路均遭严重破坏,部队上下级之间、友军之间无法联络,加之苏军>官僚主义的积垢,各级指挥机关都陷入混乱之中,作战部队各自为战。至7月9日为止,德军已经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大部,以及俄罗斯西部各州,北路兵抵列宁格勒城下,中路进至斯摩棱斯克,并威胁基辅。短短18天中,苏军被歼灭28个师、重创70个师,俘虏30万人,损失坦克1500辆、飞机2000架、火炮3000门(数据源于资料),德国对苏闪击战初见成效。

希特勒为巴巴罗萨计划制订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定位很明显是速决战,德国的三路出兵方案貌似也是为此目标服务,但是仔细分析发现,此方案实在有违此次战役的宗旨,德国的进军方案已在无形间成了一次赌博,而赌注压在了苏联不堪一击上。勃劳希奇草拟的方案是把首要战略目标放在莫斯科,这是基于军人专业素养做出的选择,包括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在内的将军也不约而同选择了莫斯科,莫斯科为什么是重要的我会在下文详细分析。然而经过希特勒的亲自干预,巴巴罗萨计划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怎样评价希特勒的北路与南路方案呢?希特勒进攻列宁格勒的理由是:
1、列宁格勒是苏联的革命圣地,攻陷列宁格勒可以有效瓦解苏军的斗志。
这点固然重要,但是相对于捣毁苏共大本营、俘虏苏共首脑而言,哪项对苏军更具心理效果?列宁格勒所代表的形而上意义更多是针对于希特勒本人,他自己把列宁格勒看做欧洲开始溃烂的疮口麻料鸟叫声,必欲剜之而后快,实际上苏共赋予这座城市的意义远不及彼得大帝,能够象征这座城市的是彼得大帝而不是列宁,这在苏联解体后已被证明,希特勒的以上理由有些过于浪漫情怀了。
2、列宁格勒地区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基地,占领该区可以相当程度摧毁苏联的战争潜力。
这也是重要的,但是列宁格勒周边并不具备维持其工业运转的所有资源,并且苏联主要的拖拉机工业不在列宁格勒,40年德国已经占领了丹麦和挪威,这等于封锁了列宁格勒港口,而对于摩尔曼斯克,42年之前德国海军尚能有效破坏英美对苏的支援,列宁格勒工业区的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主要依靠本国的铁路网,在没有控制苏联铁路交通线的前提下,即便德军逼近列宁格勒,苏联也有时间将大部分工业设备向后方转移,那时该城的意义就只剩下一个牵制德军的堡垒,而史实也的确是这样。从交通上来讲,列宁格勒已经是一座废港,虽然能够控制摩尔曼斯克通往内地的铁路,但这对于德军不是最迫切的。
而希特勒南路进军的理由,及对德军南路方案的评价是:
1、乌克兰是苏联最重要粮食产区,顿巴斯是重要工业区之一,占领这个地区,可以将乌克兰的农业工业纳入德国的战时经济体系陪嫁丫鬟紫嫣,同时瓦解苏联经济。
德国对苏联作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持久战还是速决战?阵地战还是运动战?消耗战还是歼灭战?如果是持久战、消耗战,占领该地区必然是首选,问题是德国打得起吗?即便假设苏联会永远虚弱下去,德国人的另一阵地仍然有个强大的英联邦,以及采取敌对立场的美国,德国能不对此有考虑?既然所订战略方针就是打一场速决战,占领农业区和工业区能够马上显示短期效应吗?苏联就没有维持数月的粮食储备?顿巴斯工业区的沦陷就足以使苏联遭受毁灭性打击?太自相矛盾了。在摧毁敌人的武装力量之前,就奢谈俘虏敌人的经济资源,这到底是战略远见还是急功近利?
2、高加索地区可以为德国提供其亟需的原油,而燃料是机械化作战的必需元素。
燃料对于德军的短期效应足够显著,但是德国41年的能源状况是怎样的呢?本国及其仆从国开采原油190万吨,利用煤合成燃料410万吨张颖儿,缴获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储备油880万吨,可以说德国在短期内是不缺油的,也意味着德国的燃料能够支持一次速决的机械化作战,而此时的作战并不是坦克对坦克,而是坦克对步兵。因此石油的重要性也要向后排,至少短期内是这样的。
对于41年的德军而言,什么才是首要的作战目标呢?我对作战的排序是:1信息,2交通,3部队,而核心是部队。首先打信息,是为了将敌人变成盲聋,形成对敌压倒性优势,摧毁敌方通信线是一种方式,最上乘的作品是摧毁敌人的信息中枢,即斩掉敌方最高指挥部,全面刺瞎刺聋敌人。其次打交通,其战略意义自不必说,战术上也是为歼灭敌方部队而服务,如果打信息是挑瞎敌人的眼睛,打交通就是打断敌人的腿脚,使之陷入又瞎又瘫的境地接受死亡。核心是打部队,为什么?因为一切战争归根结底是人的战争,人才是最重要的战争资源,既是战术的也是战略的,既是短期的也是长期的,既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对于部队这种既有长期效应、又具短期效应的目标,其他的工业、农业、矿产、政治等目标统统要排次要位置,而闪击战的直接目的就是迅速击溃敌人的武装部队乌龟也会飞。有人说,部队被歼灭后还可以重新动员,不过森林大第,(1)由于训练水平等缘故新动员部队素质不及原部队;(2)新动员需要时间,而闪击战给敌人的时间是最吝啬的。
莫斯科为什么会进入勃劳希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法眼呢?我归结原因如下:
1、莫斯科是苏联国家机器的心脏,是苏联政治与军事指挥的中枢,既是苏联的大脑也是苏联通信网的中心;
2、莫斯科是苏联辐射状铁路网的绝对中心,占领莫斯科就相当于割裂了苏联铁路网,使苏联兵力难以自由部署,物资不能有效调配,而德国就会占据兵力与物资配送的主动权,为德军下一阶段的行动奠定良好开局。
3、莫斯科拥有400多万的居民,战争潜力深厚,41年9月时周围集结了近100万军队——这是意料之中的,并且随着战役进行,苏联会陆续向此地投入准备不足的部队,而歼灭苏军主力是德军的总目标;
4、莫斯科地区的工业实力;
5、莫斯科作为首都的政治意义……
统观全局,莫斯科是这场战役的重点也是焦点,所以职业军人一开始就认同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战争进行到7月16日,古德里安攻占了莫斯科西部门户斯摩棱斯克,尽管三路进军方案消弱了中路进攻莫斯科力量,但事到如今理所当然要进攻莫斯科了。然而希特勒却选择了乌克兰而不是莫斯科,至于其理由我在前边已评价过肺积水严重吗。勃劳希奇、哈尔德、古德里安的争取都没有用,他们屈从去执行元首的命令,我想此时最失落的不是勃劳希奇而是古德里安,作为闪击战的一代宗师,他很清醒自己正在出让战争的主动权。等到基辅会战结束时,时间已经到了9月26日,已经是俄国的秋天。
回头看看苏联方面的表现,就会明白德军失去了什么。7月10日之后,苏联人从初期的脑震荡中恢复过来,迅速改组了统帅部,新建各作战方向的指挥机构,改进了苏军作战部队的编制,改组后勤保障机构,国防委员会还加速后方建设,建立野战基地,调整陆海空交通网,修复和重建铁路……这些活动都是以莫斯科为中心舞台进行的。虽然前期部队遭受重创,苏联利用了德国目标游离的两个半月,新动员预备役530万人,这支强大的兵力是经过莫斯科配属到全国各个战场。当一个被打伤的对手已经在舔舐伤口弥补弱点的时候,事情本身就有些棘手了。
另外在长远战略上,苏联已经开始重建工业体系,从7月到11月,苏联工业进行了东部大迁移,先后从列宁格勒地区、乌克兰等地向东转运了150多万节车厢的物资装备,共有1523个大企业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苏联已经转变了战略指导思想,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可能短期内击败德国,因此彻底放弃战略进攻而转入战略防御,立足打一场后发制人的持久战,而前面的战略转变、军队改组、经济重建都服从于这一基本思想。拖下去、战争节奏放慢,就会对苏联有利,而对敌人的利是对自己的害,可以说德国的速决战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为立足于长久,苏联另一举措是结交英美,与英国签订贸易协定,与美国签订经济军事互助协定。41年9月底,英美苏三代表开会讨论了英美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的问题,会议签署的一个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装备物资,苏联向美英提供原料汉城湖壹号。10月30日,美国宣布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无息贷款;11月,罗斯福修改武器租借法案,将目标扩大到苏联。至41年底,美国提供给苏联204架飞机、182辆坦克,英国给苏联669架飞机、487辆坦克、300多支巴祖卡,这些物资足以装备苏联2-3个方面军,而性能却优于苏制产品。英美苏的合作使希特勒的经济战更加不现实陈惠儿。
基辅会战结束了大中通宝,尽管歼灭和俘虏了苏军达100万人,但并没有从整体上撼动苏联的战局,而德军9月面临的苏联人已经不是6月时的苏联人,苏联已经在踉跄中镇定下来。莫斯科会战发起时已经到了10月初,对于大家已经熟知的历史我不做转述尾行4下载,概括来讲,德国此时集结参加莫斯科会战的兵力是原中央集团军群外加北方集团军群Hepner的第四装甲兵团,共74个师清梦奇缘,其中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共180万人、1700辆坦克、1400架飞机、14000门火炮,但是莫斯科周围已经集结了苏联3个方面军李廷亮,75个师,125万人,苏联军民已经在莫斯科以西构筑了N条防线,苏联全国已经进行了总动员。在莫斯科歼灭敌军主力不错,但是要歼灭的是准备尚不充分的敌军部队,而不是去强碰严阵以待的敌人正面星戒全文阅读!两个月前,德军尚能在此歼灭守卫部队后陆续围歼增援部队,然而此时德军不得不去尝试攻坚战的滋味,并且打到莫斯科城下时,敌人又有时间抽调新预备队增援,10月底,苏联迎来了远东25个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的支援,恰是在苏联遭受维兹亚马和布良斯克重创之后。如果敌人的加强防御、完成动员尚且让德国人觉得可以接受的话视觉遗像,那么,天气的变化就确切说明了时间的丧失意味着什么了。
那么,希特勒版的巴巴罗萨计划如何导致了莫斯科会战的惨败呢?
第一、战略指导思想的失误,打乱了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节奏,严重削弱了闪击战的效果;
第二、目标选择的失误库利南钻石,使德军出现三路进攻方案,部队分散,这就等于消弱了进攻莫斯科的力量,一方面德军缺少了作为后备力量的装甲部队,以保证德军的持续进攻能力,就业指导心得体会进而保持先敌运动的主动权,德国装甲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后,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补充休整,比如博罗季诺的的战斗,而苏军主场作战往往比德军恢复得更快;另一方面,重大战役开始时必须重新集结分散的部队,集结就会出现组织效率的问题,但即便效率再高也仍比集中的部队花费时间,集结的时间就相当于赠给敌人备战的时间。
第三、形势判断的失误,德军白白浪费了黄金的两个半月,这两个半月不仅是辜负上帝的两个半月,而且是辜负古德里安的两个半月。
42年及之后的战局都是处在这个宏观背景之下的,苏联战场的制高点——莫斯科始终为苏联人所掌握,列宁格勒的工业迁移并没有伤及苏联筋骨,而始终占据乌克兰农业区和顿巴斯工业区的希特勒却被迫一步步将其放弃。成功将战争拖到43年的苏联人,已经远不是41年的苏联人,而德国人已经处在战略上的极大被动,只能依靠战术的主动来寻找获胜机会。44年,德国临近筋疲力尽了,一个小型强国的短期效应已经释放完毕,下面就是一个大型国家的长期效应的表演时间了。
对于整场苏德战争,我觉得莫斯科会战中的一个片段可以作为其缩影:获胜后向莫斯科挺进的坦克集群中,夹杂着一辆小吉普,吉普车顶装着一只喇叭,边行进边倾情放送着瓦格纳的交响乐,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回来。
《历史风云》
lsfx5000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敬畏 · 求真 · 鉴今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