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头痛粉二十四节气小暑到了——看看父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凯湖映像

二十四节气小暑到了——看看父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凯湖映像

编者按:为纪念北大荒开发建设71周年平田弥里,大批知识青年到北大荒上山下乡50周年,《兴凯湖映像》微信公众号推出“永远的乡愁”北大荒系列散文。欢迎大家阅读、投稿。
“永远的乡愁”北大荒系列散文
父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蒋 蓁
一个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喜讯,却让我这个城里人兴奋万分。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000年了,中国人循着“二十四节气”的韵律蔡端宏,铿锵走在原始农耕通向生活富裕和现代化的通衢。今天,这门深奥的“华夏民间科学”终于被世界所公认,成为世界的遗产。

遗产啊!世界的遗产。就是说这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全世界公认,还要在全世界继承、发扬光大,“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兴奋万分的原因,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这门知识,也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呢。
那是十年前了,父亲因动迁搬家整理东西时,拿出了一个像《毛主席语录》那样大的红色硬皮笔记本,说:“你喜欢写字,送给你吧。”
这是留给我的“遗产”那。
我知道,年迈的父亲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和母亲每天省吃俭用。挺高的工资,多数都送给我们几个孩子了。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好于父母金乡生活网。
我郑重地接过来陈冀平。浮想联翩。
其实,父亲的这份“遗产”,我早就“继承”了。
认识这个本子,还是在我十岁的时候。
“文革”中,我们学校停课滁州中学。那是不读书,也没有书读的年代。虽然在机关工作的父亲为我们订阅了《大众电影》和《小朋友》杂志,但读完了仍无事可做。经常趴在窗台上,看楼下马路上的汽车、行人。偶尔会有撒传单的汽车经过,就下楼到马路上去捡,回来阅读。这是有限的“课外读物”。

三年级那年,有一次,我对父亲写字台的小柜子产生了兴趣。父亲知道我们怕他,钥匙就在锁头上,但柜子从来不锁。有时,会看到他买来几盒“大前门”烟,存放到里面。也经常看到他从里面拿出一盒“大前门”烟,放到上面的抽屉里。每天晚饭后,坐在写字台前,十分珍惜地取出一根,慢慢点燃,在烟雾缭绕中,仿佛神仙一般。头痛粉可谁也不知道那扇“芝麻开门”里面有什么“财宝”。只是觉得神秘得很。于是就有了一种“冒险探宝”的冲动。
一天,我在又一次“下定决心”后,怀着忐忑的心,仿佛作“贼”一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打开柜门。啊!真有“宝贝”!几盒带“玻璃纸”的“大前门”烟;两个装“香片”的盒子,里面是满满的邮票;两副精装的“金边塑料面”扑克;再有,就是一个红色硬壳日记本和一本书香樟根。我拿起来一看,心花怒放。那本书,是《中国历代寓言选》。而那个日记本,是农业知识日记,里面的扉页和插页,都是农业知识。尤其有一页,配图印着“二十四节气歌”。心跳实在太厉害了古之色狼,赶紧“物归原位”,仿佛没事儿人一般。

从此,我便有了心事。白天家里是我的天下。经常把柜子里面的部分“宝贝”拿出来,把玩,欣赏。那些邮票是父亲在单位做秘书兼机要秘书时东风铁甲,为领导送信后,索要的。还有经常和大连的姑姑们通信积攒的。我也剪过邮票八连杀苏三。需要把邮票在信封上“开天窗”,泡在脸盆里,然后揭下来,晾干,收藏。这些有着香片香气的邮票,刘梦夏好多是前苏联发行的,有的印有列宁或斯大林的头像,或苏联的油画。最喜欢的还是书和日记本,每次都是惊心动魄地“偷”出来,贪婪阅读后再放回去,还要“原封不动,”父亲回来后还要“不动声色”。后来,觉得这样看书心里太紧张,就把那本书看后藏在睡觉的褥子下面。日记本么,索性把“二十四节气歌”那页,剪下来,贴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里!
《中国历代寓言选》是我的第一本繁体字古汉语课本;“二十四节气歌”则成了我第一门学习和研究的“学问”。
十二岁那年,我家到千里之遥的“北大荒”------密山县杨木公社朝阳六队插队落户,在“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对我这个“半拉子社员”来说,不是“再教育”,而是“学业和农业的基础教育”。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学生,但我对农业学习却是“研究生”。

我“学农”的兴趣超乎寻常,别人不知道,我有“研究课题”呀。我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时时、事事进行验证。首先是对“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倒背如流。尤其我那反复翻看的“二十四节气歌”,让我对农业生产与季节的紧密关系惊叹不已。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粒水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杵臼之交。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狗洞打一字。芒种要铲地,夏至少安眠。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白露颇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正交九,大寒就过年。
真叫准那,那是标准的“时间双轨制”。我们按照“阳历”(公历)上学、放假,升学,过新年;却按照“阴历”(农历)春耕秋收,过更大的年----春节。记忆中能吃到肉的节几乎都是“阴历”的节日。“二月二”啦、“元宵节”啦、“端午节”啦、“中秋节”啦等等。而“二十四节气歌”仿佛圣旨,领导着庄稼的成长,收获。在农村,我结合农时、结合农事耕作去体会、琢磨。尤其常听一些上年纪的农民说出更加生动的有关“二十四节气歌”的农谚杜皮和杜宝,如:“过了芒种,不能强种”“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清明难得晴天,谷雨难得雨”“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小麦不受三伏气”等等。“二十四节气”-----一门深奥的科学体系。几十年来,每年的各个“节气”我都坚持“复习”,认真体验,至今仍觉得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时间长了发现王信文,“二十四节气歌”应当是按照黄河流域农业生产节奏总结发明的。“北大荒”的季节与之略有差异。就是说,每个季节都不一定“应季”,而是稍有滞后。在每项农业季节“指令”后,都要有个“休止符”,停顿一下,然后实施。最浅显的例子,就是全国“植树节”。许多地方都植树造林,而“北大荒”则要延缓一下。看来,“北大荒”农民是“活学活用”“二十四节气歌”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典范。
“二十四节气歌”让我对农业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其关注农业发展。如在“北大荒”期间,就学到了许多科学种田知识,如:毛主席为农业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啦;粮食产量目标要实现“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啦;当时科技种田新技术“谷子宽播、”“大豆横穿带”、“玉米一埯双株”啦等等欲女反乱军。以至于后来在工作岗位上,也对“我国北方解决了大豆重迎茬问题”啦、水稻温室育秧、抛栽播种啦、测土配方施肥啦等十分关注。

在市委工作期间,曾写过关于农业生产的专题调研报告,为市委领导在农业大会讲话提供了依据;还写了许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调研材料,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比较熟悉,便利了工作;曾在一个单位负责扶贫帮乡工作十二年,涉及5个乡镇的7个村。在帮助解决贫困农民生活困难的同时,与当地的村支书、村长研究脱贫致富的措施和办法,做到“帮钱、帮项目、帮思路”,深受好评,年年获得全市扶贫帮乡先进单位称号。曾有位村支书都本地的乡长和书记说过,别看你们都是本地人,又读的是农大,还在县里工作,但农村工作和农业知识,都不如蒋书记。这是对我的褒奖。
多少年来,中央的“一号文件”,引领着农业和农村“奔小康”的步伐,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逐步解决了“温饱”,令世界瞩目。他们不知道,除了党的政策,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劳能干的传统之外,还有“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指导这个祖辈传承下来的“法宝”。
父亲至今也不知道,我从一个中学毕业生,通过业余学习,走上数字、文字工作之路。个中原委,就是靠对“二十四节气歌”和许多新知识探索和研究的劲头加上勤奋、吃苦精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几十年前就“继承”了,并受益终生。
我找到当年被我剪下的那张印有“二十四节气歌”图文的插页,认真地放回红色日记本的那张插页处,让这分离了几十年的“灵魂”回归“躯体”,并作为一段历史,一件珍贵的“遗产”,珍藏起来。
现在,父亲传给我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也像那张“插页”,回归到世界民族之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有位置,人类农业发展这个“躯体”终于有了“中国灵魂”。
对了,我要把这件事讲给父亲听。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