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太阳钟云时代再记云壤(上)-技艺丛谈

云时代再记云壤(上)-技艺丛谈
之前写过一篇题为《云壤——从云端到归于尘土》的文章,谈及了我呆过的第一家公司。那篇文章最早写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后来重新编辑了下,发在公众号。在公众号文章里,我提及“改日有空,再补写一篇。”,虽然近期工作比较忙,公众号断更接近一个月,不过想到快过年了,再不还文债,想来要“一年之计在偷懒”了。
我毕业到现在,呆了四家公司,第一家我去的时候公司才不到十个人,目前估计一两百人了,几个分公司。第二家便是云壤,我去的时候不到二十个人,离开的时候估计两百人左右楚笑笑,目前已经不复存在。第三家去的时候公司规模在五六百人海洋之水,离开的时候可能剩不到三四百人。目前所在的公司,来的时候三四十个人,目前四五百人,也算是经历了公司的一步步成长。
呆了那么多公司,第一家公司我最积极,初出茅庐,推荐了很多人到公司,到后来我还是实习生身份,就带五六个人的团队。老板还给我一个 Title 叫 Window 开发部经理。当时经常给老板写邮件,反馈一些建议。写邮件的时候甚至经常直言无讳,主人翁意识爆棚。当时公司组建管理层,我虽然是实习生,不过我在管理层中,会参与管理会议。因此虽然是实习生,不过也过了一把伪“高管”的瘾。后来我在读到周鸿祎的自传《颠覆者》后,意识到那会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工作状态——把每个工作都当成自己在创业。
第一家公司我很少写,因为我呆的时间比较短,产品还没怎么推出,加上当时刚毕业一小屁孩,也谈不上多大的收获。有关第一家公司的实习经历马诗慧,我之前写过一篇总结,有兴趣的也可以参考下。(《在小公司,实习生和职场新人,学什么?怎么学?》)
之所以扯了那么多第一家公司,是想说明我为什么对云壤的感情较为特殊题齐安城楼。在第一家公司,我基本上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摸索,编译问题解决搞,Crash 问题自己解决,代码风格自己制定标准,新人培养方案自己摸索,招聘问题自己想办法,如此等等。而到了云壤,我基本专职当小弟,从什么都靠自己,到一心负责执行,心态上不太一样。
要说责任心太阳钟,我在云壤的责任心也不算差了,作为公司的第一个实习生,我在实习期间负责了很多重要模块,并且经常加班。项目冲刺期间,经常熬夜,为了解决一个 Bug,我从西安直接买飞机票回到北京。
既然说到 Bug,这里就插播一段,多说点。当时为了解决一个 Bug,我前前后后折腾了一两星期。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一个 Bug 让我花费一两个时间的,很多同事找我问各种 Bug 怎么解决,很多时候他们折腾一两天没进展,我花几分钟就能搞定,背后的心酸说出来都是泪。所以说代码质量,调试技巧都是打怪升级练出来的。之前有一个同事,谷歌的,他说他基本没使用过 gdb , 大家就问那他怎么调试的,他说他一般就打一些日志,看看日志。确实有经验的人,读读代码,看看日志快克杀手 ,基本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了。只有非常棘手隐晦的 Bug 才需要借助各种调试工具和调试技巧。
好了,前戏准备了这么久,我们回到正题。
云壤的创立
云壤创业的时候,网上报道拿到了周鸿祎和曹国伟的投资,投资额据说达到了5000万美金,当然这肯定是虚假消息,拿到投资我相信,不过一成立就拿到五千万美金的投资,放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也是不可能的。
听说当时创始人刘骏,为了搞定投资,也是使了个小技巧:对谷歌人,在投资未搞定时就说拿到了大笔投资;对投资人,在谷歌人未搞定时就说他们都已经决定入职了。总之,在钱没到人没到的情况下,两边应付,最终搞定双方。当然蓝海苑,后来确实在不长的时间内,十几个谷歌人陆续就位。
要说技术团队的豪华,当时云壤真是不遑多让。我加入实习的时候,公司内就有近十个谷歌人了。前谷歌人的占比估计高达30%以上。后来虽然也出过不算谷歌系的公司,不过工程师里谷歌人一般也就是凤毛麟角,当当 PR 作用罢了。放在如今,他们都是在各大公司里担任要职:资深技术总监、VP、CTO等。
技术团队组建
说起技术团队组建,云壤真是一个奇迹,一开工,就搞定了近十个谷歌人。要知道一般的创业公司,只有在 A 轮后才会考虑招聘谷歌等技术牛人,原因很简单,钱少人贵。目前的行情,一般工作四五年的谷歌技术,出去找机会,至少 package 100-150 万,先进怎么着也要 60-80 万了。而在 A 轮之前玲珑女,一般的融资额也不过几百万美金,因此怎么搞定牛人加盟,确实是一门技术活。在我未来的工作中,想要邀请谷歌人加入我们的公司,一直是千难万难,牛人们追求的不仅是待遇,而且还要大用户大流量,工作环境舒服,而这些对小公司都是千难万难。
另外,云壤一早就通过猎头到处招人。我当时在另一家公司实习,猎头说那边都是谷歌牛人,一般说谷歌大牛创立的公司就有诱惑性,说谷歌牛人扎堆,那就更具煽动性了。因此我面试结束就决定加入他们了。一般小公司康宝莱产品 ,在创立初期,不太会通过猎头招人,往往通过朋友推荐去招人,但是创始人的影响力不大的话,招聘的难度就会很大。这个阶段的公司,不少都是先通过招聘实习生和应届生,加以培养,形成公司的研发主力。而云壤天然有一个优势,初始的技术团队比较资深,容易吸引到工作了几年的社招同事。很简单的道理,工作了三五年的人,技术还想成长粤语古仔,就会千挑万选,找一个比自己牛的导师来带自己。而大部分创业公司,技术都糙得很,来个百度 T5, T6 就恨不得要谈个 CTO 职位,你说怎么招聘到牛人?
技术团队的梯队化挺重要的,比如CTO 资深一些,能搞定两三百万的 Offer,技术总监年轻一些,能搞定一百来万的 Offer, Tech Lead 能搞定七八十万的 Offer,如果这样搭配的话蓝花鼠尾草,那整个招聘就会容易做,新人也容易成长起来,进一步形成梯队化运财五福星。假如以百度的技术级别来说明,那么如果 CTO 是 T10 的话,三五个技术总监是 T8-T9, Tech Lead 是 T6 - T7,这样整个技术团队就会比较健康,容易发展壮大。
假如有家创业公司说公司都是 BAT 背景的技术牛人,你问问他们,假如公司里级别最高的在百度才 T5-T6,那他们就是忽悠你的,当不得真。
产品定位
在10年那会,有一个国外公司叫做 Quora, 网站的宣传语是:A place to share knowledge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说白了,就是社会化问答网站。在中国的版本叫知乎。当初云壤创业的目标,便是做新时代下的问答搜索。你可以理解为百度知道 + SNS +百度。在国外,类似 Quora + Facebook + Google。说起来很容易懂。不过当初做这个产品,在我的印象里,是因为很多问题搜索引擎解决得不够好,需要通过人来解决。而人怎么才能高效解决网友的海量问题,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引入 Social, 当时有个指标,说是国外的 Quora 平均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时间是几分钟,远比百度知道快,并且最重要的是,回答的质量远非百度知道能望其项背。
不过在如今这个时间节点复盘的话,在 2010 年的时候,其实做社会化搜索不算非常有战略眼光。这可能也是刘骏出身技术,和李开复、雷军等比略有不及的地方。在10年的时候,李开复成立创新工程,投资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而雷军在那会成立了小米,先做移动社交米聊,接着做移动智能手机。无一不具有前瞻的战略眼光。
假如云壤当初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就定位移动搜索小苏丽,引入知乎合作,直接索引当时的 WAP 网页以及移动适配良好的网页,估计搜索引擎的开发时间也会短一些,因为索引的规模更小了, 垃圾网站也会少很多花樽与花,先弄个白名单,做知名站点的索引就行了。非常重要的网站,学学后来的今日头条,使用转码技术提高下阅读体验,估计移动搜索的战役很有可能就被云壤引爆了异龙花都。做 PC 搜索的话,索引规模大,基础技术挑战大,耗费的机器资源多,Anti-spam, search quality 的难度复杂,投入人力大,并且见效不一定快。
即刻合作
大约在公司成立几个月后,刘骏加盟人民搜索。目前搜索到的报道如下:
人民网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 崔东)近日,前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刘骏正式加入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并将全面领导公司技术相关部门。
跟据这个报道,刘总加入人民搜索的时间大约是云壤成立半年后。成立以后,双方达成合作,在2012年6月20日为人民搜索推出新版搜索——即刻搜索。也就是说,公司团队花费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开发一套二百亿全文索引规模的搜索引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云壤的工程师气氛紧张,开展顺利。从公司 CTO 到各个实习生,大家都在开发功能,改进性能,修正 Bug中度过。
当时对全公司花费一年时间磨练技术其实没什么特殊的理解,直到我阅读了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才恍然大悟劝君多采撷。
从2006年强调专注搜索开始,我压抑着身边跃跃欲试的年轻工程师要做更酷、更炫产品的呼声,同时也把那些“想快赚钱,买流量”的声音屏蔽在我们的世界之外。“解决断网问题、提高搜索质量、让整合搜索呈现得更完美”——这是谷歌中国创立后最专注的事情。——《世界因你不同》
开复在文中提到几次刘骏,可见李开复对刘骏的技术能力也是非常认可的。当时有一个说法,说邓亚萍新官上任,走访了很多大佬,请教做搜索需要找谁,李开复告诉邓亚萍说,应该找刘骏。下面就是摘抄自李开复自传中提到刘骏的一个段落。
有一天,陈尊佑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刘骏跑来兴奋地说:“开复,你的语音搜索论文可以用在分词上。如果我们把中文的字当作语音,然后用语音识别的方法和统计语言模式来识别出所有可能的分词方法,那么匹配正确时,‘清华’和‘清华大学’就可能同时出来。还有,我们有这么大的网络语料库,可以训练出一个非常巨大而精确的语言模型。”后来,他带领团队真的实现了这方面的突破。
现在想想,刘骏当搜索公司的 CTO 是非常合适的,也受到业界认可,但是当 CEO 却难言精彩。比如就即刻合作这个事情,其实也是有利有弊,随便举几个:
合作牵扯太多人力,自己的产品投入的精力较少,总人力固定的情况下,势必此长彼消。除了工程师,刘总本人也需要到人民搜索履职,花费了相当一部分精力。而一个公司的 CEO艾露西亚,不能够花费全部精力在怎么打磨产品,推广产品上,显示是不合适的。
双方沟通成本高。比如因为非技术因素,核心代码基本在云壤这边,但是即刻那边有大量的工程师,没什么核心项目可以参与,导致人民搜索的人成长较慢,或者难输出与人力成本相匹配的贡献。
技术牛人都希望能够做出有影响力的东西,改变世界。大家普遍不喜欢干技术输出的活。除了人民搜索这个合作,公司当时还有一个不小比例的技术团队,专门做国图的搜索项目,也有类似的问题,有收入,但是严重分散核心团队的精力和焦点。
即刻的官方背景,可能可以给云壤带来免费的机器资源眼圈熊,但是官方背景对搜索产品而言,天然具有一种不可信任感,原因很简单,官家总是让人联想到干净,而谷歌让人怀念,就是因为他的“不作恶”的自然排序和公平的索引策略。假如某个网站因为技术原因没有被索引,网民们都容易联想到是因为政治原因没有能够被检索到。
行文到此,发现篇幅已经不短,今天先到这里,明天继续下半部分,谈谈和云壤相关的其他几个话题。
与360的合作可能
移动阅读类产品尝试
创业公司的核心团队构成
技术团队培养思考
卖身结束
最后,推荐一个曹政的网课,是有关区块链话题的,课程费用仅8元。如果大家不了解曹政的文章质量,可以点击我之前推荐过的曹政书籍《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书籍质量很高,对思维方式、职业成长、技术与产品、创业与投资等话题都有很多独到见解。区块链网课可以扫我下面的推荐二维码,不过有必要申明一点:本推荐非商业广告,截至今天,我也不认识曹政:)

图源:来自互联网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