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云南华宁陶的史料记载与历史脉络-云南乔普茶叶公司

云南华宁陶的史料记载与历史脉络-云南乔普茶叶公司
华宁陶是一种高温釉陶,它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五光十色、斑斓夺目的颜色釉。艺术审美价值极高,是云南陶瓷工艺史上的一座高峰。图为华宁陶蓝釉铺首洗
华宁碗窑村什么时候开始烧造陶瓷,或者华宁釉陶的烧造在什么时代,应该如何对流传于世的华宁陶器进行分期断代,这个非常重要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收藏界、文博界和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学者。
华宁陶器身上呈现的古朴深厚的气息,一直让很多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深深着迷,他们深信华宁陶身上那种浓郁的唐宋时期的风范,注定了华宁窑肯定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窑口,它烧制陶瓷的起源可能应该在唐宋时期。可是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华宁陶的身世之迷让人觉得是那样的扑朔迷离。



史料记载
我们先来看华宁陶史料提到的几个时间。
(1)明洪武年间,景德镇车姓到宁州华盖山下建窑烧陶:
咸丰四年的华宁碗窑村《重建慈云寺功德碑》记载:“治北里许,华盖山下,大明洪武年间,有车姓者由江西锦(景)德镇来滇,卜陶于此,为生活计,继则汪氏,彭氏、高氏以及范,刘、柯、杨诸姓因亲及亲,因友及友接踵而至,逐萃处焉……
(2)明末,江西人车大任到宁州集股开厂,精制陶器,宁州陶业由此兴焉:
民国《黎县地志资料》载,“车大任,江西人,明末侨居宁州,见城北之水土可以作陶也,于是集股开厂,精制陶器,宁州陶业,由此兴焉”。
(3)清代,华宁碗窑村出现技巧绝伦的陶艺师张纯粹:
民国《黎县地志资料》人物(艺术)载:“(清代),张纯粹,字建辉,黎县瓦窑村人,性聪慧,孝弟兼尽,技巧绝伦。如塑一切偶像,以及瓦厂器具,大小精妙,皆未学而能者。又善植花木,着手便饶别致,洵聪慧之人也”。
(4)清代,宁州陶器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民国后已不叫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两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
(5)清乾隆,碗窑村的窑工把制陶公所建在窑街之上,更名慈云寺:
《重建慈云寺功德碑》记载“……因建公所于华盖山下吴雪丹,塑神立像,名三圣庵,厥后人烟蕃盛惊天铁案,嫌旧制偏僻,卑隘乾隆辛已年改作于窑街之上,更名慈云寺续世枭雄2。
(6)清咸丰四年,碗窑商会捐钱新建的慈云寺大殿和两厢落成,并刻石碑纪念:
见《重建慈云寺功德碑》载:“一个共捐功德钱五百余千,新建大殿并两厢,规模告成,爰将众姓功德并建庙颠末来历永垂暗剑无人机,贞珉以志不朽云尔!今将送宾诸人所捐功德,姓名开列于后:(略)……大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春三日清明前一日,岚溪居士王云泰盟于撰文并书,季春月吉旦碗窑商会士庶公仝立后”。
(7)清末民国,华宁、易门和建水是云南最著名的陶瓷生产窑场:
清末民初云南著名学者袁嘉谷曾在《移山簃随笔》中提到“吾滇陶器如宁州、如易门、如建水,甚至日用之瓦甓粗器,则各州县均有之……”
(8)民国十年,黎县(华宁)商品出口陶器,数量约一千余驮,价值六千余元:
见《黎县地志资料》记载。
(9)民国,瓦窑村之瓦器为黎县工业的特产大宁工艺品:
《黎县地志资料》载:“黎县工业,其特产大宗工艺品,惟瓦窑村之瓦器,华兮之篾帽而已,瓦器原料用泥与白沙,釉用铜、铅矿、石青等为之,产额约千余担,价值约合银万余元,销路甚广。”
(10)民国,宁州陶是云南出产的著名物品:
民国罗养儒著《纪我所知集》(也叫《云南掌故》)中的《滇中出产物品之丰富》一文载:“如腾越方面之玉器、琥珀器,永北之珐琅器,个旧之锡器,东川之斑铜器,石屏之乌铜走银器,永昌之围棋子,苴却之石砚,鹤庆之棉纸,宁州之陶器,广南油笠白莲须煲鸡蛋,东川毡条,马落坡草帽,均著名于社会上也。”


发展脉络
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些零零星星的历史记载额敏天气预报,利用考古发现的标本和传世的陶器,同其它窑口的陶瓷器进行综合的比较,以及一些世代相传的老窑工的口头记忆,结合华宁乃至云南的重大社会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故事来一起梳理关于华宁陶烧造的前世今生,历史演变。
华宁属于位于滇中腹地的玉溪市管辖,玉溪陶瓷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三湖”周围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陶器制作,比较重视装饰功能,如鸡形壶、多流杯、鸟型杯等。华宁海镜遗址、大石洞遗址就属于这种遗址。战国至汉代滇文化的墓葬出土文物里,陶器也占了一部份,有罐、壶、釜等。南诏大理国时期,玉溪的陶器生产也很多,有许多陶质火葬罐,有灰陶、黑陶,还有酱釉陶和绿釉陶,常装饰以堆塑、压印的莲花、十二生肖、花草等纹样,华宁也有出土向井璃空。
当然玉溪的陶瓷生产最广为人知的还是元末明初的青花瓷器,考古发现证明,元末至明代,玉溪全面学习景镇德制瓷技术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种类繁多,青花绘画自然流畅,云南是除景德镇以外烧制早期(元明)青花瓷器一个重要地方。而玉溪的红塔区瓦窑村、华宁碗窑村,易门浦贝就是这样的一些窑场。而作为玉溪窑组成部分的华宁碗窑村,正是明洪武年间从景德镇来的窑工建成的村落,因为《重建慈云寺功德碑》记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华宁窑业兴起于明初。
华宁碗窑村陶业兴起在明初的说法在考古资料上也得到了证实。上世纪80年代,古陶瓷专家马文斗曾经在碗窑村发现了青花瓷窑址。从出土标本和探方的地层关系可以看出,华宁窑的烧制时间为明代,主要是生产青釉和青花瓷器低调奋进,其造型,纹饰与玉溪窑属于同一类型。
此外从历史背景来看,也为华宁陶兴于明初提供了辅助证据。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但与内地的联系和文化交流始终从未间断过。然而,元代以前,云南仍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内地汉族移民的大规模迁入云南,直到元代才开始,明代形成移民的高潮。


1368年,朱元璋攻占元大都,元顺帝退往漠北, 1371年其子继位,改年号为宣光,史称北元。而云南仍然被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控制着,承认漠北的北元政权。朱元璋当了十多年的皇帝,云南仍然没有纳入明朝的版图之内,因此于明洪武十四年派沐英、蓝玉、傅有德等率三十万大军兵征讨云南,年底即攻克昆明,次年基本平定云南,并采取措施统治云南。因为云南地广人稀,为了解决三十万大军的粮草鹦鹉鱼变白,把出征的汉人将士留下来屯戍云南,并把军属也送到云南,成为军屯户,以卫所的组织形式分布在云南境内进行屯田垦殖,其后代子孙全部落籍定居云南,不再返回内地。卫所军事力量闲时为民,战时为兵,战争结束又回原地从事农耕。屯田往往选择土地肥沃的山间盆地,云南人称之为坝子,宁州就是这样的坝子。
迁滇的汉族与当地民族融合交流,推广农耕技术,发展手工业。其中的陶瓷烧制技术与当地的陶土、釉料和丰富的燃料结合起来,使陶瓷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这些汉族移民既是陶瓷的生产者,又是陶瓷产品的消费者,有力地促进华宁窑业的发展。明代华宁和其它云南的陶瓷产地一起,主要学习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梁平论坛网。
明代晚期,放弃青花瓷生产,改烧釉陶。依据有几点:一是云南的明代早中期墓葬中,随葬品主要以青花瓷为主,亦有少量酱釉的罐和香炉等器。明末清初墓葬中除云南青花外,景德镇的青花瓷和云南的釉陶成为随葬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黎县地志资料》记载“明末车大任侨居宁州集股开厂,精制陶器,宁州陶器,由此兴焉。”也为明代晚期华宁兴起生产釉陶提供了佐证。此外结合内地的陶瓷生产情况来看夺命邮差3,宜兴,石湾等产品和华宁陶接近的窑口均在明晚期开始仿制宋代的钧窑器,制作釉质肥厚,釉色丰富,有窑变的釉陶,被称为“宜钧”或“广钧”。华宁陶的大约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清代开启了华宁陶的兴盛期,依据有二。首先从立于咸丰四年的《重修慈云寺功德碑》看,“因建公所于华盖山下,塑神立像,名三圣庵,厥后人烟蕃盛,嫌旧制偏僻,卑隘乾隆辛已年改作于窑街之上,更名慈云寺。”表明早期的制陶公所是在三圣庵,到乾隆时已不能适应,因而决定在窑街之上修建慈云寺作为制陶公所。窑街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是出售陶器的街市,说明最迟在乾隆年在间,华宁碗窑村已经形成了专售陶器的窑街,陶器的生产应该达到相当的水平。从碑上可知,从乾隆年至咸丰年间,“将近百年,人文蔚起,久欲轩宏殿宇”,说明这期间窑业持续得到发展。
参照中国单色釉陶瓷的生产来看,清代景德镇的单色釉瓷器由康熙起至雍正、乾隆时达到鼎盛时期。乾隆皇帝对瓷器的偏爱部分表现在崇尚宋瓷上,尽量仿造宋瓷的色釉和造型,促进了单色釉的发展,无论质量、器型、品种、釉色均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存世的华宁釉陶来看,很多造型和景德镇清早中期的相似,如各类陈设花瓶,往往仿古铜器的造型,普遍用耳来装饰,螭耳、梅枝耳、竹枝耳等,瓶、罐、盆、洗类往往有铺首装饰,同时往往有浮雕的龙纹,寿字纹平嶋夏海,古朴繁缛马广福,也多见仿生的陶塑,这些都是清中期典型的审美风格。因此,说华宁陶的兴盛期在清中期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清咸丰年间以后,华宁的陶业生产出现了衰退,这与清代云南著名的咸同之乱,也就是杜文秀起义的历史背景有关,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领导的起义由回汉之争为导火索,直接导致了云南大地的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华宁是主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婆兮就是回族聚居地,华宁受战乱的影响很大。宁州团绅刘家逵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他于咸丰七年作的《奉太守熊仲山先生手书命,再往婆兮解和汉回》诗写道:“昔年繁胜空如梦,乱后重来倍怆神。江洗刀兵犹带血,地经烽火不知春。平畴榛莽稀人迹,薄暮村墟起鬼璘。赖有婆心贤太守,期回劫运拯斯民。”当时“各郡县盗贼蜂起,三迄大乱,城厢戒严,州大夫怀印竟去”。“破胆人民三迄窜,惊心烽火四邻来怡乐生活馆。”从刘家逵的记载来看,宁州至少经历了八次围城,“尸满六河全涨血,烟消万井已成灰”,宁州城外的碗窑村肯定也被围城的队伍所扰。
在这种动乱的情形下,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华宁的窑业生产肯定受到重创。1872年,随着杜文秀服毒就义,起义失败,起义虽然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冯溪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地方经济的衰退。王海涛的《云南佛教史》中写到“不幸暴发了咸、同间长达11年的回、汉大战、大理、昆明一带的寺庙被焚八九成,经籍法器十不存一”。从我们调查滇中一带的寺庙来看,许多碑上都记录,毁于咸同兵燹,重修于光绪年间。


光绪年间云南的经济才获得一定的复苏和发展。佛教小有中兴,伽蓝再建,法席重开,以生产建筑陶而著名的华宁陶,应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清末,滇越铁路通车,为华宁陶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促进了窑业的发展。
此外从记载上看,清末民初华宁陶是云南的著名的特产,因而出现在袁嘉谷、罗养儒等人于清末民初的记载之中。从民国初年的《黎县地志资料来看》“瓦窑村之瓦器为黎县(华宁)工具的特大宗工艺品,产额约为千余担,价值约合银万余元,销路甚广无觅网。”此外,从石璋如1939年的调查来看,玻璃釉的发明人张元贞,这位杰出的制陶大师可能就生活于清末,死于清末民初,他说道“张氏是碗窑村出奇的巧工,可惜已去世了。”因此,清末民初的华宁陶生产应该是清中期以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咸同之乱的前后都是华宁窑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抗战以来以及内战时期,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崩溃使得华宁陶器生产逐渐走向衰落。抗战以来,越南及东南亚被日本占领,滇越铁路停运,这或许对华宁陶的运输及陶瓷生产有一定的影响。解放以后,经过土改运动,碗窑村成立手工业小组,有窑户23户,40位窑工参加,从事窑业生产的窑工数量已较民国时期有所减少灵媒女。
1956年的合作化运动,窑户和窑工由个体转入集体,成立了陶瓷生产合作社博文中学,这对华宁陶的生产也造成严重影响。
自古以来华宁陶的主要产品除生活陶外,还有那些宗教气息浓厚的佛教、道教陶塑神像,以及香炉、净水器、油灯等供佛用品器,寺观建筑所用的琉璃瓦,这些产品在建国初期扫四旧的风潮影响下,肯定不能再继续生产了,陶厂只能生产当地农村日常使用的低端的生活陶,比如咸菜罐、水缸、饭盆等粗陶,一般都是绿釉和酱釉。
另一方面华宁陶独树一帜的绝技在于神奇的釉料的配方,自古传男不传女。在农村合作化时代,个体变集体,著名的窑户和普遍的窑工由于政治成分的改变,其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些掌握高端釉料配方的窑户不愿献出最佳配方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这或许也是华宁陶许多传统技艺散失的重要原因。文革期间,不要说是窑业发展,就是那些传世的古陶精品也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尽管如此,建国以后,华宁的窑工还是多次进行对外的交流和学习,比如60年代到广东石湾学习交流叶继欢,到邻国传授陶艺,赴四川、河北学习推板窑烧造技术和注浆工艺等。80年代初,华宁陶开始重新绽放异彩,传统手工生产工艺得到继续挖掘和继承,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尹珍熙,直至今天逐步成为云南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陶、传统古建筑陶、传统生活用陶的生产基地,华宁陶文化这朵奇芭重放异彩,复兴之路、发展之路逐步在华宁人民面前展开。
文 | 陈泰敏 玉溪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中心导师











品味生活,从茶开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与朋友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