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圣魔网二,息,止定方法,病态心理现象-玉溪书院

二,息,止定方法百姓通谱网,病态心理现象-玉溪书院
二,息,止定方法,病态心理现象,
1,安那般那是入出息。
我是在入息确定后而进入随息。
随息时心随息转,所以没有数的主观任用了。
跟着是止、观、还、净。
现在达摩禅经进入出入息修止的方法。
一般人把出入息当成气功,气功和出入息不相干的。
一般气功都是拿鼻子一呼吸,以深呼吸来修练,有许多种方法。
几十年前我就说过,我们人很奇怪,很会玩花样,鼻子自己的,空气不要钱买,你们都不干。气功就是利用这个鼻子。在我所知道气功的方法有两百多种,就是利用鼻子深呼吸,这是讲气功永远的尹雪艳。
修安那般那,修止观,佛为什么不叫它是气功呢?
安那般那它把这个出气、入气分开来讲。
为什么又叫做息呢?
这个我再三强调的讲,不知道你们听进去了没有。
息的境界有往来汾阳天气预报,也可以说在旋转,也可以说在出入。也可以说升降,这个是安那般那。
我们这个生命的息,现在医学上的报告叫做全息。他们拿各种生物来试验,就连植物也在安那般那出入息。
可见这个出入息,不止鼻子在出入息,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这个生命是个全息的阶段。
可是为什么不叫做全呼吸呢?
所以你们真做功夫的人,是修止息喔。
不是修呼吸,这个要搞清楚。
所谓息,是说这个气出去再倒回来,或者说升降这个阶段,中间有一个短暂的停留,这个是息的境界。
所以数息、随息是息哦!并不是讲数出入气,随出入气哦!
这一个观念特别要搞清楚。很重要的。
不然你搞了半天,都在出入气上面搞,不懂息的作用,不懂全自的作用,你功夫到息的阶段,好像呼吸停止了,可是你的细胞还在往来,这个要注意。
这都是科学性的,不是宗教哲学的问题。
不管是息啊、止啊、观啊,你要注意:
这里头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我意识的知觉,知觉跟息两个互相配合。
这个生命也可以如易经上讲的阴阳两个东西结合。
2,孔子提倡仁,但是他没有对仁下定义。
后来的儒家把他下一个定义,是拿医学的定义来下。
仁等于水果种子的核仁,如杏仁,桃子的桃仁,我们吃谷子,它的中心叫做米仁。你把他解剖打开来是两半,中间是空的。
我们现在这个生命存在,除了出入息,往来的息以外,比如得定,你知道得定。
有一个东西不是这个东西,不是息,但是跟息结合为一,才能宁静下来,这个是意志思想,也就是第六识,也就是知觉。
所以你说我修出入息都得不到利益,乃至做气功也得不到利益,叫你做气功,你只管鼻子哼啊、哈啊,意识都在散乱中,没有与息相结合。
所以真到心息相依,心如息转,或者做到息如心转的人,可以有特别的境界了。那个不是特异功能,可以发起神通了。
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如果拿正式学佛讲。我讲你们听,没有心得,只是听热闹,我们这个不是普通的演讲。
要恳切的去学习,要真正求证的纵情忘爱。
我们上次讲到修行胜道住分第四,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得少为足,要不断的精进。
上次讲的是身念处,得止的一种现象,还没有讲完。
无智住所缚系着于彼处
乐着生诸过是相今当说
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在功夫上,做功夫是属于加行,不是主要的目标。主要是目标是得道。所谓菩提是智慧的境界。
所以这里自己智慧不清楚,停住在功夫的境界上,被功夫所捆绑住了,系着拴在那个地方。
乐着生诸过:因为功夫进步身体舒服,或者气脉通了有特殊的功能等。你自己贪恋功夫,自己以为是道,这样会产生一切的偏差与过错,这种现象现在告诉你们。
尔焰渐损坏分离及交乱
破散叵和合是则住相缚
什么叫做尔焰?
焰就是如放焰火嘛!焰就是那个蜡烛旁边的影子代罪囚妃。
譬如我看电视,电视的影像也是焰。幻灯也是焰。或者我们眼睛有毛病,或者有精神病看到这些境界,都是尔焰,都是影子。尔焰有很多种。
安那般那真做好了的人,慢慢会认识自己生命的气。
有时眼睛爬坡到前面有烟雾的现象,也就是说虚空中那个电子波动的情形,你都能看的很清楚。
慢慢会看到光点,这个虚空中电子的走动,都看得清楚。
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会认为是着魔了,这个境界和精神病所看到的境界差不多,但是有很大的差别。那个病态的境界他是有痛苦、有烦恼的。修行的功夫到这个境界感受是喜悦的。
“尔焰渐损坏”可以有两种讲法。
你心中的妄念慢慢减少了。
也可以说你外面光影的境界停留在这里不动了。
分离及交乱:有时候觉得有分离的现象,自己觉得自己出去了,身心可以分离的。如果修练得好,有一个好处。要死的时候走得很轻松,因为很习惯了。
你修行到这个境界一定是气住脉停,身心可以分离。
相反的你身心可以结合的更坚固。也可以做到不死。再留个五十年、一百年,那就看你怎么修了。能够分离,它就能结合,这个原理懂了吧。
这个交乱是气息和身心发生交乱的现象。
破散叵和合:有时你会感觉到身体好像散了一样。酸痛分散我们容易感觉到,可是你修的好的时候,他没有酸病,有一种快感要脱离开一样。但是可以分散,当然也可以和合,再把它凝结。这许多的境界正反都告诉你了。
是则住相缚:还只是一个过程,不是了了。是住的境界不要停留,还要求进步。
于身不巧便自生分离想
交乱或尘碎是为住所缚
那么在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有时会很讨厌这个身体。你看小乘的经典上记载,有一些佛的弟子功夫到了这里就自杀了。所以佛的戒律不准自杀。
他因为功夫到了这一步,觉得这个生命很厌烦,每天要给他吃,有时候生病很痛苦,于身不巧武状元铁桥三,自生分离想,早一点走算了。或者是精神和身心两方面交乱。自己念力强的话可以把身体破坏了,这些都是境界里头的一种过程,是为住所缚,都还在身念处里头的一种过程的境界。
所以修行真要有福报智慧。智慧才是真福报,要看得清楚,不然自己就被境界困住。有时候被一个境界困住很久,自己想跳出来,跳不出来。等到真跳出来了,哈哈大笑,非常感谢这个魔障。经过一次魔障,就是一次大跃进。可是当你处在那个境界里头,就是很难解脱。
守常无异想众色不次生
种种众妙想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其身渐消减
守常无异想:自己觉得功夫到,经常守住那个境界。道家讲守一、守窍、守在那里,一个功夫境界里,其它的妄想不起了。
众色不次生:渐渐的这个身体上,乃至每个细胞变化,不次生,新陈代谢不快了。心里头也没有欢喜,很枯槁。禅宗讲的枯禅也叫枯木禅。
流出而不住:有时候也会遗精。也可以说心情很落寞不充实。身体慢慢越来越消瘦了。
想或来复去修行不增长
寂止既不生于身无长养
这种现象有时候来,有时候空,分开了,你修行停留在这个境界里头不能进步。那么真正得定,寂灭清净。得定的境界起不来。
枯木禅不是真的清净定,枯木禅对身体没有长养的功能。过去很多庙子里老修行,一看脸都发青,一付枯槁像,但是我对这些人都很恭敬。这些人真守戒,真修行。
可是他不懂,于身无长养。
我们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真修行对身体是有帮助的。
心不起悦乐是说不净舍
彼不清净舍所见不鲜白
亦不能升进亦复不退转
所以在这样的修行境界里,就如庄子讲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你看很多病人也是这样,这人世间好像没什么喜乐之处。
是说不净舍:悲观的、讨厌这个身体,想丢掉它。
所见不鲜白:实际上他所见到的不是真正的空灵、鲜白的道理。也不能向上升进,可是也不会退步。
如戏沙门像不会生悦乐
譬如借衣服亦如梦所见
为命不清净谄曲及余恶
他说这个时候有一种错误的心理也可能起来的。戏弄出家人。楞严经也提到这种魔障的境界。上不见有佛,下不见众生,对世间一切都觉得没有意思,少时生悦乐:心境每天都在枯槁难受当中,很少生起高兴的心情。譬如借来的衣服,也如梦当中所看到的。他觉得这个生命就像借来的衣服,偶然穿穿而已,没有意思,要丢就丢。一切都是在梦幻中。
为命不清净:始终认为这个生命是可厌恶的。
谄曲及余恶:觉得世界上都是在骗人。这一套没意思。一切看起来都是罪恶的。
聚落知识所自显其功德
覆藏诸过恶犯罪不发露
聚落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社会、村庄。在社会大众前面,或者有知识的人前面表演功夫,现特异功能啊,以气功治病啊。
自显其功德:这一种心理经常很容易犯罪。
覆藏,把自己的错误盖覆起来。一切的过错自己尽量掩饰起来。佛的戒律,犯了错,改过自新,这是忏悔的道理。相反的就是掩饰。盖覆。普通的人犯了错误,尽量掩饰,把他覆藏起来。
及余一切缚垢污修行者
髣髴有事相而便起实想
他说讲不完这些错误。其它的一切都是功夫进步的境界,可是各种现象把你捆绑住了。并不是有个魔的力量来困住你。
所讲的这些是自性的心理现象,自己捆绑起来停留在那里。
因为人的习惯都是贪恋,抓一个东西。自己进步了,有一点境界,他抓的很牢。这些都是修行者自己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功夫,髣髴有这种事相,而便起实想,自己认为功夫真对了。
未熟谓为熟未灭想已灭
方便不等满而欲求升进
如割含穗苗是则住所缚
所以这样一来就永远停留在这里,不能求进步了。像一个果子一样,尚未成熟,自己认为已经成熟了。
未灭除一切妄想,自己认为已经到达这个功夫了。检查不出来。一切修持方法不能平等圆满,而天天认为自己在修行。他说比如割断了的苗,永远不会结果的。
就如运动一样,体能到了一个极限就上进不了。
有些人读书也好,智慧也好,到了极限叫他再进一步,就是进不了。
并不是进不了,而是自己下意识满足这里,停留这里而束缚了。
业始无方便相现坚守持
过进心矜兴如是住所缚
不懂修行的方法,有了境界的现象,自己停留在那个境界。
过进心矜举:因为进步了,自己起了傲慢的心理。朋友劝他或者善知识点他都不听虚拟村庄5。矜是傲慢起来。举是掉举。禅宗所讲的空腹高心,空腹是内容空空的。高心是心很傲慢高举。这些现象都是停住了,被束缚了。
或有修行者而起断常见
是见令心乱则为缚所缚
或有一类修的人,功夫到了而起断常见。
自己认为空了就是道,同唯物论的观点一样,死了什么都没有,空的。空同唯物的断见是差不多的。常见:譬如宗教家说万物是由上帝所创造的,这个神是永远不生不死。道家认为长生不死也是常见。
佛法是非断非常。也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如果落于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那因果也空了,那就不会相信因果,更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一切唯物的。
常见就是认为浅尝则止生不死,到天堂可以永生,这是常见。
所以你看世界上的宗教哲学,不落于断见就落于常见。宫宝田
真正的佛法是非断非常,不来不去,佛法的奥妙就在这个地方,他说有些修行人到了这个境界而起断见或者是常见。
这个见不是看见的见,是思想观念,思想观念错误了。
是见令心乱:你被知识的见解,把自己困住了。
或有修行者身身细微观
彼为住所缚厌心不增长
厌心不增进不能离贪欲
若不离贪欲何从有解脱
还有一些修行人,身身细微观:是加重语气嫡女毒妻,就是对身体仔细的观察。
彼为住所缚:比如说道家密宗讲气脉,太贪恋这一方面,智慧搞不清楚,就被气脉所困住了。
厌心不增长:厌离心,想跳出三界、跳出身心,就是想升华那个心理,超脱的心理,并没有增长进步。因为厌离心不增进,认为这个世界已经很好了,够美满的,有什么不对啊?没有脱离贪欲之心,所以贪瞋痴、爱欲,尤其学密宗的人,什么双修啊!毕修啊!要发财就是有财神法。
一般人学佛都是求佛菩萨帮忙的,不是学佛。我来拜拜菩萨应该帮忙我,都是这种心理,都是贪欲心情满雪阳花,离不开贪欲之念。
何从有解脱:这不是真正学佛,怎么能够得到解脱呢?
解脱不成就终不得漏尽
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能
于彼身念处住相已分别
修安那般那这个功夫,并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里吸啊、呼啊。
又不是拉锯子,也不是拉风箱,不是叫你搞这个啊!
如果你只是搞这个,终不得漏尽,不能得道。
所以外道都能修成五通,天眼、天耳、他也,神足、宿命通。第六个漏尽通只有佛法才能成就。漏尽是智慧的解脱,没有渗漏了。如这个杯子一样,没有隙缝,圆满了,所以无漏是这个道理。这时你呼吸也停了,一切都在定中就是无漏了。
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能:
所以叫你们三十七菩提道品,八十八结使,百法明门,
这个心理念头,没有检查出来,没有改变过来,你说修行,不是欺骗自己吗?
这个就是身念处。离不开的道理。
所以从上次讲到现在,都是由身体的观念来的。
住相已分别:停住在这里,这些毛病现象都告诉你。
受心法念处如是应广说
下面开始就不是身念处,他的心理作用。
以及法念处,法是思想、思惟、意识的心理状态。
受念处、法念处、心念处,心念处要大概的告诉你们。
修行心不悦彼喜亦不生
身无寂止乐当知是住相
你要注意了,在修行过程中每天没有进步,心境上没有喜悦。闷闷的、经常昏昏的,喜悦心没有起来。
禅定是定生喜乐,你们有没有喜过啊?
上面所讲到的死板板的停留在那里,所以喜悦心生不起来,看一切众生就不会有高兴的面孔。
同样道理,这个时候,你说你天天打坐,没有用的。
没有得寂止之乐啊,虽然是在打坐,坐起来是一付讨债的面孔,在那里装死相,然后坐在那里很难过。
身无寂止乐:身体没有真正得到清净,里面也没有得到安那般那止息之相。
止息到了以后心有喜相,而没有乐相。乐相会有快感,这种快感没有办法讲。比男女性交那个乐感还要乐。男女性交的乐是很粗的,而且短暂。禅定寂止之乐,全身每一个毛孔都是乐的,是真的喜乐之相,可是你功夫不到它起不来。没有得定所以是住相,停留了。
修行所受获信戒闻舍慧
常守其少分是则为住相
在修行上略有心得的人,或者是信心坚固的人。比如我刚才讲你天天照时间打坐,这没有错,是信念的作用。或者是守戒的作用。或者是看经典、教理、正思惟。闻也包括了思想的任用。
舍:有些人不看经典,坐在那里求空,随时求空掉。慧是智慧的观察。
这五个不管是哪一个,经常的守住其中一少部分,认为是在修行了,也是永远停留在那个境界里。
这些境界是感受上、感觉上起来的。
有住缚比丘往到阿难所
迷于所住相是今当略说
他说譬如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停留在这个境界上的比丘,来见阿难。迷于所住相:他自己迷惑了,进步不了。这种现象我要大略的讲一下。
得无相三昧六年住所缚
乐欲闻所说常随逐阿难
不能进所业亦复不退转
住于住境界不得解脱道
他说这个比丘跟着阿难,他停留无相三昧的境界中。
三昧是定,也是功夫。
无相:他一切都是空的。空是空哦,无相是无相,现在对你们这些外行的人只好随便乱讲。无相是空的,实际上空是无相的。
什么是无相?
讲了你们也不懂,因为我吃过,你们没有吃过嘛。
他说这个比丘得到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你说是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随便你去猜吧?他六年都在这个定境,停留在这个境界。乐于闻所说,阿难去讲经说法,他也跟去听,而且喜欢。经常随逐师父阿难。可是他永远没有进步。不能进所业。虽然他没有进步,永远停留在无相三昧中。住在所住的境界。这只能讲是在进修的功夫中,没有证得罗汉的果,没有解脱。不来亦不去解脱已而住,住已复解脱,解脱已还缚,他永远在这个境界,一切相无所动心。
不来也不去,好像很高明,得中道观了。自己也觉得很解脱,也无烦恼也无忧愁。
住已复解脱:认为这个是解脱,实际上给解脱绑起来了,被解脱的见解绑起来了。
或有修行者住在不退地
微细烦恼起而不能觉知
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
有一些修行人功夫也好。也没有退步。最微细的烦恼,第六意识的根据所起来的烦恼,人我之见,人我是非的观念,八十八结使等,就是微细的烦恼习气起来,自己不能觉察到。
不觉烦恼故,不能到胜处:所以佛法是唯心的。
心里的观念转不过来,永远不能到达道的境界。
于地无分别亦无有退过
地诸过不起如是止于住
地地不能上进,可是也没有退步。
地诸过不起:地就是初禅、二禅等。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上升。
如是止于住:停留在这里。讲了半天你要注意哦,都在感受的境界里头停留住了。
什么叫做感受?
感受是感觉的部分。
你说是生理的呢?还是心理的?
要严格的检查清楚。有时候感受是生理的,有时候是心理的,很微细。你分别不清楚修行就不要谈了。
或于住分中而失众妙相
众妙相虽灭意犹顺彼地
或者停住在这个境界里头,在定的境界有很多的妙相,会转变。他没有,甚至于有些退掉了。可是他意识境界也有,因为他尝过了。
意顺彼地时余力乐相生
已有少乐故心依寂止住
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不得具足果
由于意识带有这个经验,生理上有一些乐感也会发起来。因为在意地上也觉得有修行的境界情圣终结者。
我看现在有很多出家、在家学佛的人,都称大师了。徒弟也很多。你说他有东西没有?
也有一点圣手战医。
真正是道吗?
不是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心里头也有一部分很清净的感受。他觉得也是定的境界。
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自己认为已经到家了,可以作明师了。
安止不具中,不得具足果:自己停留在这个不圆满,不具足的境界上,所以不能证果。
无智翳心目而自谓为智
修行无智障不觉所应用
觉所应用者于地能究竟
所以修行重点,虽然讲出入息作功夫,那是个方便法。
后来还是要了心地法门。
修行如果没有智慧,无智就是一种障碍。
不觉所应用:不管任何功夫,它的重点是知时知量。
觉所应用者:自己随时调换方法来用,于地才能达到究竟。
彼住其地中种种垢所污
若使修行者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过患彼终不为缚
一般修行人,在凡夫共业的这个地位当中,被种种染污的心理,尘垢所污染。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成就不共地,与一般人两样。超越跳出来了,不共法是佛法。如是知过患,所以告诉你,要认识这些都是修行境界上的毛病。自己了解了,就不会被这些境界所束缚了。
不识烦恼过愚痴无实智
于禅觉吉安犹如象系树
修行观尔焰莫知所起处
自己不认识心地法门,烦恼过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愚痴。没有真实智慧的境界,于禅定中感觉到吉祥平安。这等于把象绑起来,拴在树上。
修行观尔焰:修行人你看心中这个妄念,你知道自己妄想在乱跑,其实你那个知道有妄想的那个功能,他是很清明的。
等于蜡烛的光。
你虽然看到妄想,可是妄想哪里来,哪里去不知道。
从其所依出而自不能知
不涌亦不没不见相所起
亦不知灭处过亦无过是
烦恼妄想起来,心就跟着乱转了,自己不知道。
像海水的波浪一样在动。
“不见相所起”:自己看不清楚,也不知道灭处。
过亦无过是:这是修行很大的过错。
所说诸障碍皆是坚住相
谓不由彼住斯非明智说
前面所讲的障碍,是修持过程的错误。
为什么构成障碍呢?
皆是坚住相:也是定的一种境界。
谓不由彼住:因为作作不了主,你不知道调整,斯非明智说。
与造诸过患若干因缘缚
能用诸对治众妙复显说
一切的境界,好的、坏的,都是因缘所生。
譬如你今天功夫进步,你或者是受到外感了,这是障碍。
如果你善于对治,如医生一样诊察这个病源在哪里,或者是为风寒所起的,或者是饮食引起的,或者是因为观念搞错了。你要检查清楚,诊断清楚,然后对治它。
众妙复显说:这里头很巧妙。
所尊不恭敬亦不舍憍慢
自隐覆其过不向明者说
最可怕的是你对于善知识、老师失敬。自己很傲慢。
自己有过错又想办法覆盖起来,不坦白的发露忏悔。
我年既衰老已为众所弃
或能失利养令我生苦恼
心常怀忧畏深卢长叹息
这是讲那些老和尚们摆架子,做师父久了的,年经大了,我怕把过错讲出来,大家看不起我,也失去了供养。自己生起忧畏苦恼,只好关起门来叹气。
我后当死时将欲作何计
隐过心忧恼愚惑作所缚
横自生罪累失大功德海
或者想想自己老了,修行也不得力。虽然徒弟那么多,实际上是我骗人。人骗我。我死了以后不晓得怎么办。前途茫茫,心里头忧愁苦恼来了。愚痴惑乱把自己捆绑起来,自己在鸡蛋里挑骨头。横自生罪累,失去了大功德。
这一段是讲检查自己的过错最重要。当众发露忏悔才能进步。
味着现法乐贪餐黠无慧
弃舍后世果兴此诸过恶
自己修行贪
3,,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有无漏与有漏的的分别。
四正念是有漏分,七觉支是无漏分。
四正念是破执的法门,众生皆有所执。所以佛法的修持需要大善知识的引导。如果有自杀及自我摧残的现象出现,那是因为缺乏正确指导产生边见的影响。
真求证。可是后面有一点你要小心,既然走求证这个路线,就要求证下去,我就看看这个境界是怎样。这就真正的怀疑了,大胆的怀疑。佛说的教理我要去求证,我并没有对佛不恭敬啊。你这报告说要提防堕到受阴区宇。我在讲经到处告诉人家,你们讲气脉,每一个人都在受阴里玩弄自己,这个禅宗叫做「向上半提」。钓鱼一样,钓鱼竿向上半提,不是全提。你这傻孩子就是笨,受我的骗,受佛的骗。
受阴有什么错?
真的受阴转了以后是报身的境界。四大的报身就转成佛身了。那个报身有种种的神通,可以飞起来等等,这不是受阴的功能吗?
所以你达到受阴的境界,胆子又小了一点,该打。可是你今天的报告很好。
为什么我讲禅宗的《指月录》突然转到《达摩禅经》来。
因为禅宗很容易超出,但是功夫不到。一般人学禅都有这个毛病,那你将来谈禅是上无诸佛,下无众生。所以我一看,就慈悲。不能向这条路线引导你。赶快做确实的功夫,你懂这个道理吗?
这就是教育法,方便般若。
你要有这样的程度,我才肯讲,不然那么辛苦干什么?
上一次讲到注视鼻端,有些书讲注视鼻端白。
鼻端哪有白啊?
今天孙医师的报告有这个经验。所以道书上说「谛观鼻端的白」,我们眼睛这样低下来看,看到鼻子。但是不一定要那么看。这个地方要注意,不然你初步太注意了,血压会有问题的。将来你们出去教人家要注意。
血压高,或者低的人,不要教这个方法。
就是随息,眼睛闭到。
所以他说这个时候鼻子发白,当定境加深的时候,气息就慢慢变了,这个时候发生粗重的现象。出入息的空气好像有特别的重量。一有重量,气的呼吸越慢,但是没有感觉到气不够,或者呼吸很辛苦,这个感觉没有。这样不久,能感觉与气合为一,变成一个了。就是自己本身在一进一出。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整个身体变成一个大气袋。不是在呼吸,是一开一阖,整个身体好像都在做出入息。这就是现在医学上所讲的「全息」。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都在全息啊!这个全息普通人是没有的,但是最健康的婴儿有这个现象。他熟睡时呼吸没有了,可是身体还在全息,在成长,生生不已。我们长大以后就没有这个功能了,除了修道有功夫以外。
修行缘不寂意寂止摄来
身中清凉起灭除诸热恼
他说修行一切因缘扰乱。
思想是因缘,感觉是因缘,病痛是因缘。
这个缘不空掉,没有办法达到寂灭。
所以达摩祖师讲: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心怎么如墙壁?
就如这个墙壁,门关了,内外就隔绝了,外面打不进来。所以修行缘寂了,如果缘不寂就不行,有一点放不下就不行。这个时候你的第六意识不随外缘,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依他起,你就不会遍计所执于加明,就不会抓得牢牢的。圆成实:意念就清净了。
所以唯识难懂,你要用功夫来懂。
这些高妙的道理越听多了,越不能成功。所以你这个外缘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识就清净了。这不是说不起妄念,普通讲就是不起妄想。
怎么会没有妄想?
缘不寂你的意识就不会寂。
意识静止了,就如庄子所讲的
「万物皆归于我,与天地相往来」。
就如刚才报告所讲的,你的身体与大气层变成一个了,意念停在这里,你觉得整个宇宙的功能都到手。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身体了。
意寂止摄来:慢慢的,你的身体变化了。身中的清凉就起来,这个清凉不是一股冷气淮南查查论坛,也不是一股凉气。有时候做功夫从头顶凉下来,那个还不算数。清凉不是我们夏天进到冷气房那个清凉。那个是外来的。这个内心的清凉你讲不出来的,清净凉爽的。所以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热恼中。尤其是我们工作忙,脑子用多了。
身中清凉起:这个时候自然念头清净了,这个时候心中那个清净舒服,得定的境界就来了。小乘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对世间法就没有意思了,就放下了。
你们的放下都是你骗我,我骗你。
这个时候什么男女关系,功名富贵都不想了。但是菩萨戒告诉你,耽着禅定是犯戒的。可是你初步必须要在这个定境定住。
掉踊不静心摄之令寂止
勤方便回转其身悉充满
这个时候你心中轻微的散乱、掉举,念头的跳动,不静的心还是稍有一点功力的。如神秀大师的偈子「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有灰尘就要扫掉,任何念头来都要扫掉。
摄之令寂止:收摄拢来,令它寂止。
勤方便回转:用各种方便法,努力不懈的使你的心回到定境上来。这个时候你进步的身心。密宗、道逐所讲的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等,谈都不要谈了,已经丢开了。因为你气脉已经通了,这个身体是充满的。充满不是鼓涨,这个要注意。
长养四大种当知从息起
是种复增益行者执四大
这个要用科学来求证了,你看婴儿刚生出来就这么一点大,放在那里一下子就变这么大了。这个时候长大的不是靠后天的营养。
长养四大种这个息充满了。
如婴儿刚生出来,肚脐剪掉,哭过了以后,有一段时间完全没有呼吸,一下子长的很快。所我们想返老还童要长养四大种。这个时候你身心气色清明,可以却病延年。
四大种地、水、火、风都会改变的。当然这个里头过程很多。
譬如你肝有病,这个时候就更痛了,自己就要晓得里头有病,要用医来帮助它,用功夫来帮助它,那就能脱胎换骨。
当知从息起:你要晓得生命来源就是这个息啊。后天是以这个身体为主。所以你看佛教他的儿子罗喉罗修这个法门。可是迦叶尊者走禅宗的法门,是管意念的哦,意到了息一定到。生命是靠自己把握的。
是种复增益:你们的四大种败了,很难调回来的。
譬如道家就很科学,一天有多少呼吸,或者发一顿脾气灭少多少寿命,他是有本帐的。四大也是这样消耗掉的。
拿现代的话来讲,我们生命这个电能消耗完了就死了。但是四大是可以恢复的。可是行者执四大。
这个时候有两种情形:
第一个要我们注意身体,是执着四大,可以那么讲。也可说警告我们不要太执着四大。
他原文交待不清楚,我把正反两都告诉你们。
我的经验,越不执着四大,四大成长越厉害,恢复越快。
阿那力能起寂止善法分
我所大恶刺亦能拔令出
阿那是入息。这是告诉你一边的话,讲的很清楚。就是说你要使身体健康洋辣子,阿那力能起:入息进来,停止了,寂止了。得到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生长力的功能。但是他可以使你拔起大恶刺。
譬如你的习惯爱发脾气的,爱思想的,爱埋怨的,这些习气的根根也可以拔起来。
道理在哪里?
生命充实了,圣魔网那个根本就可拔起来。比如我们一颗钉子打在这里,你拔不出来。有一个办法,你再打一个钉子下去,把它挤出来,再把这颗打进去的拿掉,以楔出楔就是这个道理。
息短而渐灭修行心安静
是故佛世尊说名为阿那
慢慢的入息充满了以后,譬如刚开始不习惯,就要用很长的时间。等到息充满了,就不需要那么长了。很短。只要意念动一下,息进来就够了。
息短而渐灭:慢慢的可以达到不要呼吸。你这个时候心很安静,所以佛说这估叫做阿那。
复次般那相是今当略说
毛孔诸窍处先净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始由入风起
修行出息时诸根随所缘
心心法俱顺是亦说般那
现在开始说出息。
为什么这里说毛孔而不说鼻子呢?
因为全息嘛。我们大小便,九窍,十万八千毛孔都在呼吸。所以要先净治息道,不能有障碍。譬如我们这里有一个疤,把这个地方盖住了,就没有呼吸了。
前出名般那:呼出去就叫做般那。
始由入风起:开始是吸气进来。
修行出息时:你要注意呼出去。
诸根随所缘:要你把身心放松。
心心法俱顺:你心里头一切念头清净。
是亦说般那:
譬如人碰到烦恼的时候怎么办?
唉!叹一口气。
呼气这个功能很大的。我现在把秘密泄漏给你们,譬如练武功的人,要打人的时候不是闭气哦,不要搞错了,是出一口气,大叫一声“哦”那个威力可是很大的。他这个动作不只是一口气而已,是整个意念都进去了。
所以练武功叫你吐气,原理在哪里你不知道。
心心法俱顺,所以人真的放下了,是气先放下。
比如有人生气时,我们劝他说,你平平气嘛,你不要生气嘛,你这气停不下来就打结了,你打结了,脑子里思想停不掉的,那就很严重了。
所以心心法俱顺就是说出息。
出息归于灭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终斯由舍出息
出息归于灭:这一口气出去,停止了。
乃入根本地:就进到那个根本清净的境界。
正受及命终,斯由舍出息:死的时候就是一口气不来了,没有了。正受就是三昧。你要得定,就定在这一口呼出去的气当中,这一口气不进来了,可是你本身的生命还是充满的,这是得定。
死亡命终时,这一口气出去就不进来了,所以不同。正受是这一口气出去了,空掉,切断。
所以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真功夫。
你不做功夫怎么会懂呢?
理论讲得再好,也是五百年野狐身,没有用的。
修行出息灭得入无想定
灭尽三摩提第四禅亦然
你不要看出气是那么简单的事。
出去这个地方你把握住了,如果修行在出息这个地方灭掉一切万缘,你可以进入无想定。无想定的功夫是非常的高,三界天人表你翻翻看,在色界天的的顶上,这个定可以定好几万劫。《六祖坛经》上,卧轮禅师那个偈子:
「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他也是真功夫。
六祖回答他的偈子:
「慧能无技俩」
我没有这个本事。
「不断百思想」这是大乘境界。
「对境心数起,菩提怎么长」。大乘境界就是不同。
由修出息证到无想定。要想得灭尽定也是这个东西,这个地方是关键。乃至要得一切三摩地,就是定的境界,都在这个地方。你们要特别注意,在密法里,这些都是秘密法门,不传的。你听到了少去吹牛,做不到乱吹,那是不对的。第四禅的境界也是这个样子。
般那既已灭次第阿那生
阿那时悕望说阿世婆婆
出气过了以后,它自然会入气。
阿那时悕望,说阿世婆婆:有一口气进来,生命就会存在,这是世间最好的。
我观彼时者定无有是相
彼息更生者观有如是相
在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当时的情况,定是有定的境界。气息的关系,定乃至空,都是这两个作用。所以呼吸再进来,从新起来。
毒淤泥大地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摄意不令随所缘
他说我们这个心里头三毒烦恼,乃至身心不净化,血液不干净,像大地的淤泥一样。现在告诉我们大原则,各种境界都讲了,此是相似的境界。我们身体到处都不净,所以我时常叫你们要修四念处的念身不净。就是我们修出入息都要把它净化了。把不净的变成净土。这个就是由小乘转成大乘的秘密。
出息能摄意:出息放空了,这一口气出去,他意念整个定下来。不令随所缘。
犹如制象钩名波世婆婆
这个出息也如笨象一样,用钩把它拴起来。因此出息对我的意,心念有这个作用。
密宗有一种修法,你爱吃,就让你吃个够,吃到厌恶了,不吃了。
你爱发脾气就让你发个够,发完了就好了。
舍除颠倒想成就真实想
离自在及常唯为空行聚
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去来不可得亦不须臾住
慧智明见此离诸有作者
你到了这个境界,定了,离开了,有分离的现象产生。要走就走,要丢就丢,或者要住就董进宇住,非常自在。
唯为空行聚:密宗叫空行母。修行到这个境界、空。真正空了以后,你的功能就大了。
什么叫空呢?
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大乘境界本来空,既然是空,你还要修什么?去来都不可得,息都止息了。
亦不须臾住:也不是有意去停在这里。这个时候你才真见到空相,空性见到了,这个时候你才解脱了。离开了一切能知、能作。不需要特别用功去做,自然在那个定境上。
出息无作者见则堕颠倒
出息己过去彼则不可见
谁在作主呢?
不是上帝,也不是身体。
你在呼吸往来的功能上,就参通本身这个功能。
见则堕颠倒:你要是认为自己真的把握住气息,你的观念还是错的。
出息己过去:出去了就没有了。
彼则不可见:就空了嘛。
命断诸息灭过去亦复然
安般诸功德出息与入息
众物及字义我已略说竟
所以命断了以后,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很简单,所以天下事过去就过去了。
还追寻它干什么呢?
如果你一口气出去了,你还去追这一口气吗猎才医药网?
安般诸功德,出息与入息:出息与入息的道理都告诉你了。
※真的气就是意。
※慧解脱非从定来不可。一般修行人都把细昏沈当成定。佛者觉也,既然是觉,永远是清醒的,这才是定。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