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喜闻乐见什么意思二疏城历史原貌调查报告-峄州东来谱牒文化馆

二疏城历史原貌调查报告-峄州东来谱牒文化馆
二疏城历史原貌调查报告
王明东
(2018年4月)
一、调查背景
(一)缘起
峨山镇党委、政府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高度,计划盘活二疏文化资源和二疏城遗址旅游资源,借助项目化渠道保护、开发、建设二疏城。拟实施二疏孝善文化产业园(二疏城遗址公园)文化旅游与遗址保护项目。为使保护、开发与文史研究工作有据可循,由镇旅服办、文化站、党政办组织实施了二疏城历史原貌社会调查。
(二)二疏城历史秉赋与现状
二疏城位于峄城区峨山镇萝藤村南,又称散金台、散金城。西汉年间,疏广、疏受叔侄从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朝廷高级职位上辞官归里,把皇帝赏金分散给乡民。据清代《峄县志·古迹考》记载:“二疏城,县东四十里泰子椰,地名萝藤,汉疏广、疏受归老于此钟角蛙。”从古至今赶尸惊魂,二疏功成身退、散金乡里的高风亮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图: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萝藤小学中的二疏塑像
二疏城为龙山文化和周代文化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4米,东西宽约150米,土台高约3米,面积约为23100平方米神魔养殖场。二疏城台西紧傍古河流萝藤河,台东是一望平川柔性天堂。土城上部约一米多厚遗留板筑夯城,每城厚约15-20厘米不等,夯土中夹杂大量东周和汉代陶片。夯层之下即为商周和龙山文化堆积。据此可知,二疏城原是一处坐落于古河道边的台形遗址。
二疏城遗址发现于197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省市文物部门多次调查初步认为遗址对研究鲁南地区史前晚期及周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1991年秋、1992年春,中科院考古所山东队与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从二疏城遗址中发掘出一批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考证认为像二疏城这样面积大吴旻霈,暴露遗存、遗物多,堆积丰富文化断层的遗址国内罕见,具有较高的的参考研究价值。1992年,二疏城遗址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枣庄市博物馆陈列二疏城遗址出土陶器
(三)实施二疏城历史原貌调查的必要性
1、复原保护的依据需要。对历史遗址本着修旧如旧、复旧如旧的原则,实施二疏城内建筑群的复原建设,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掌握二疏城原貌的有关信息。
2、弘扬传统的客观需要。再现二疏城原貌主要是通过城内建筑所传达的历史信息,由实物传递所承载的价值要素,为达到传统价值观的表现效果伍山石窟,需要对历史原貌加以准确的把握。
3、彰显时代精神的主观需要。放大二疏散金义举、后人善办义塾所彰显的淡泊名利、尊师重教、造福桑梓的高风亮节,能够极好地倡导廉洁、孝义、淳朴等当前时代价值取向。重建的二疏城作为这一过程中实物依托,前提是让人们信服二疏城的重建是尊重史实的,项目建成后传播的时代精神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调查基础上的寄生兽医铃音。
二、调查方法
运用无结构访问法、座谈会等社会调查方法花火小狮,对二疏城遗址周边萝藤、城一、石拉、马楼等村的特定村民进行“二城原貌”主题调查,对二疏城在民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根据见证人能够清晰回忆的最早情形加以整理,形成调查结论。
调查对象:一是上述各村部分60岁以上村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教师、老干部、老工人等退休人员;二是1992年山东省考古队现场参与发掘人员;三是有关村干部。
调查地点:二疏城遗址现场、萝藤村部、城一村部及有关村寻访过程中随机场合。
三、调查成果
(一)二疏城在近代以来的破坏过程
1、清代咸丰后期至同治年间捻匪势力侵掠山东期间,官府命乡村建圩寨御匪。二疏城因城墙便利,当地居民借城建圩。受捻乱波及,乱匪曾围攻二疏城寨,对城体、城墙、城门等部位造成一定破坏点水成冰。
2、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初鲁南战役打响,二疏城位于战役主战场区域内山村贞子,蒋军第77师一部据城和共军激战,双方炮火互攻,对护城河、城体破坏较大。
3、1950年代“破四旧”运动中,二疏城被视作封建残余和革命对象,二疏城内的祠、寺内的神像、碑碣、钟鼓等设施被砸坏、拆除电视剧错恨。“批武训”运动中,城中的义塾及设施被毁。由于当时破坏二疏城的“革命正当性”,人们对二疏城形成了惯性破坏思维,导致运动过后也疏于保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取土、取石、取砖用于垫院子、铺路、垒墙等,日积月累下来,城上连建筑残基都荡然无存。护城河、三道城墙早已消失殆尽。城基土台也缩小至现在的规模耐磨的人生。
(二)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疏城原貌的描述
根据采访对象实际经历年代和记忆能力追溯二疏城历史上的原貌,至早可描述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1、护城河
二疏城西傍大河,护城河于西北角外从主河道向东引水入池见忍法师,环绕二疏城至西南角外流回大河。1945年左右,护城河因淤塞、干涸,已被当地人开荒种田喜闻乐见什么意思。
2、城池
二疏城因台埠的地利建造城墙,墙体内外有三层落差,内层城墙可通行一周,宽度约4米,能够四马并辔的大马车畅行李诣凡,可以想见其宽敞雄伟。四面有城门,四门为双扇大木门,框宽约4米,高约2.8米,门楼高约5.5米,城楼自墙体向前突出。古城门一般而言上有吊桥,而二疏城的城门把桥板做成了水平方向伸缩式,属一大特色。
3、城内建筑
城内建筑集中在城西部,为一个整体多功能大院落,前后有三座殿堂。
北殿:为二疏祠,一层,三间,重檐,悬山,砖墙,殿基为须弥座。张梦瑾殿内原有二疏像。殿前靠左有古银杏树一株,树下以约2米见方的须弥座围拢。高龄老人描述在晴朗天气,在台儿庄城北门外即可望见此树,进而可推断该树的高大雄伟的状貌。1957年阴历六月中下旬,一个突然的霹雳击到古银杏树,树干中劈两半,随后被当时的萝藤乡政府领导处置。
中殿:一层,三间,石砌墙。原为元代古寺庙,后世因为散金故地而称作“散金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有十八罗汉塑像环列在殿后墙和两侧。根据佛寺规制,小型寺院无力单设罗汉堂,可在大雄宝殿两侧塑十八罗汉。中殿中座神像无存。殿内东间有大钟一座,要三个成人合抱才能围拢过来,高约1.5米,径约1米。按“晨钟暮鼓”的寺院规制和报时需要,殿西间应该有大鼓一座。
南殿:一层,三间,石砌墙。用途不明,但从调查访谈和义塾残碑推断,应该是散金寺的前殿和山门合而为一的建筑,把天王殿、弥勒殿、韦陀殿整体或部分的组合供奉。1945年左右殿内尚有一尊木质坐像,约一成年人高。南殿在清代复修位面军火商,被重新辟为义塾学堂。
上述三殿东西间各有前窗,为圆形木制窗金瑟祺。
西跨院:在北殿与中殿之间的西侧,为僧舍、马厩、仓房等。跨院西抵二疏城西城墙,北殿后约50-60米抵北城墙,南殿前约40米抵南城墙。
碑碣:北殿东侧出前墙米许,有东西并列六通碑碣,而南而立。南殿前偏西有雕龙碑,高约6米,宽约1.5米,为盘龙碑顶、赑屃驮碑,该碑在1958年被毁鳌头通书,其余各碑也在1950年代悉数被毁,碑文记录内容失传。目前有清代《散金城复设义学碑记》碑身的2个残块存在,日前笔者已予考证整理。
前殿的东侧为大院落的大门,门前为南、北门之间的中道。中道以东为庙产田。
4、城外风物
古柿树林:二疏城南为大片古柿树林,大致范围:北起护城河,南至现在城一村与城三村接界处,西起新沟河东岸,东至城一村西水泥路,面积约在300亩以上。柿树树干直径在50—100厘米之间,柿树林纵横成行,株距和行距整齐划一,推断为古代官府组织统一种植。
西门外砖窑:西门外向北有砖窑,为民国时期流井村冯某依二疏城墙体所建。其人曾于二疏城内神像前许愿,如果发迹便重修二疏城内诸殿,结果乱世之下未能如愿。民国后期还有窑内未烧成的砖,定格静存在残窑中。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