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南社村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施甸洞经音乐-施甸县文化馆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施甸洞经音乐-施甸县文化馆
洞经的始祖卫琪在东蜀蓬溪县蓬莱山注释刘安胜《文昌大洞仙经》后在元代至大三年(1310),卫琪将其《文昌大洞仙经注》进献给元武宗,受奖赏,声名大震。其书在全国广为流播,成为云南、四川等省洞经音乐的主经。施甸洞经音乐源于古代中原道教的丝竹乐,历史悠久。作为通往南亚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施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地。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由南京一带移民至施甸的流放军人和大批先民,将中原的戏剧和花灯带入施甸,其中也包含着洞经。施甸洞经兴盛于清朝年间,洞经坛多达100坛。它与谈演道教经文《文昌大洞仙经》的曲调在形式上与演奏技巧上极为接近,是以五声调式为主,七声调式为辅的结合型音乐载体。乐器分文、武,乐队庞大,乐曲风格优美、朴实、典雅。“曲牌”有的来自唐诗宋词,大量的是明清的时调小曲,还有一部分散见于各种戏曲剧种的曲牌曲目。随着滇剧的发展,洞经音乐的部分曲牌,还被滇剧所吸收。洞经音乐集吹、拉、弹、唱、念、法、唱、拜、祭于一身。旋律古色飘香,格调庄严肃穆章缜翔,唱腔清脆、圆滑,具有滇戏剧曲韵味,又兼佛教道教音乐风格,既能表现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场面,也能表现优雅婉转的意境,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含肺鱼,也能为民间演奏,因其旋律优雅动听,音韵自然流畅,被称为“雅乐”或“仙乐”。施甸的洞经音乐在曲调上可以灵活变通,多用五声大宫调和小宫调演奏。在形式上可分为经座和乐座。经座,就是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停下来,诵念相关的经文,用诵念和乐律向神灵祷告。经座的演奏布置经堂讲究而严格,人员分工也细致,整个布局严谨而肃穆马子达。乐座,就是把祷告写成文字或者组织口头语言结合洞经音乐边演奏边唱。乐座的表演相对经座而言,要简单而随意。施甸洞经音乐由地方上的艺人或音乐爱好者的业余音乐组织集体演奏,每年农闲至冬月,有例行“坐会”,平时因贺寿、婚嫁、喜丧等活动也受邀演奏。

姚关古乐团演奏
从明代洞经传入施甸至今,南社村活跃在施甸境内的洞经队伍现有20多支。施甸洞经坛每逢进行庙会弹经,必先布署黉堂(即演奏地点),堂内正中设神桌一张,上供监经菩萨牌位及各种素食供品,洞经队伍由掌规、掌教、经生、乐生、供果生、香火生组成。弹经生在演奏洞经音乐之前,先熏香净手,列班步入黉堂,逐一向正中菩萨牌位叩拜,然后分文、武乐左右归班入座。举行开坛仪式,而后才正式演唱洞经。在施甸境内流传的洞经曲谱有:《锁南枝》、《北调》、《顺水鱼》、《孝顺歌》、《老蜡黄》、《越金门》、《朝天子》、《反调》、《步步交》、《哭天皇》、《元皇赞》、《折桂令》、《紧五言》、《黄鹤楼》、《一江风》、《玉芙蓉》、《串枝莲》、《大得胜》、《山坡羊》、《经禅道》、《水龙呤》、《花谱》、《青宴》、《道情》、《朝玉阶》、《鹧鸪天》、《小鹧鸪》、《清江呤》、《下山虎》、《点绛唇》等。

由旺洞经队演奏前的祭拜仪式

老者们在演奏洞经
施甸洞经乐队的乐器分大乐、细乐和锣鼓经三种,大乐曲牌是以吹打乐为主,如唢呐、笛、笙、鼓、锣等乐器;细乐曲牌同丝竹乐演奏,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用芦笙、洞箫、胡琴、三弦、琵琶、扬琴等乐器参奏,并配以木鱼和轻型打击乐器;锣鼓经曲牌主要是用打击乐器演奏,以锣鼓为主,音乐刚健。大乐和细乐主要用于仪式伴奏和经腔之间的间奏,锣鼓经主要用于开坛、收经以及接尾的处理翠玉瓜。
表演形式除“讲”、“读”外,“谈诵”是洞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用于洞经中的诗章、赞颂、谒语之类,以音乐配合歌唱,叫“经腔”,歌唱时乐器伴奏,是唱奏结合的一种形式,例如《十供养》是向文昌献礼用的经腔,乐曲旋律舒缓淡雅,格调虔诚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仁和“昌化坛”洞经延续至今
1.演奏条件。每逢进行庙会弹经,必先布署黉堂(即演奏地点),堂内正中设神桌一张,上供监经菩萨牌位及各种素食供品,青松盖地,香烟缭绕,给人一种清心而又庄严的感觉。堂内除弹经生及香火僧外,其他闲杂人员一律不得入内,只能在堂外恭听。弹经生在演奏洞经音乐之前,先熏香净手,列班步入黉堂,逐一向正中菩萨牌位叩拜,然后分文、武乐左右归班入座。举行开坛仪式,而后才正式演唱洞经。
2.洞经音乐曲牌分演唱和演奏两个部分。演唱部分如:缓五言、紧五言、缓七言、新腔、直腔、红衲袄、懒画眉、祝功曹、供养等,多用于颂唱经文,也就是用以上曲调来演唱各种不同有内容的经文,一般不加打击乐,只是在小过门部分加入小台或小铛。而演奏部分如:《浪淘沙》、《水龙吟》等,多用于开坛迎神及朝拜送表文等场合使用,演奏时加打击乐伴奏,以增强磅礴气势。
3.洞经音乐的结构非常严谨,多为一板三眼(4/4拍)和一扳一眼(4/2拍)。起板、落眼必须准确无误。木鱼为整个乐队总指挥,起乐止乐正义战士,都听命于它。掌木鱼者对洞经音乐演奏娴熟,他兼任出腔(即演唱)。演奏洞经音乐,不管是出腔或演奏都不能唱错或奏错,否则罚跪一炷香。弹演完毕,唱收经赞,文、武乐诸生相互礼拜后,再依次向正中神位叩拜退出黉堂。
4.施甸的洞经音乐由于历代传授全凭口传心记,死记硬背,无形中揉进了传、袭艺人的风格特点,加之施甸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口腔声嗓与外地不同隆昌公寓,且施甸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县,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施甸地方风格特点的洞经音乐。它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场面,又能表现观腾喜庆的气氛,如放慢速度演奏,旋律悠扬,古朴典雅,洒脱飘逸,十分悦耳动听,让人宛若步入仙乡妙境。

县级花灯器乐传承人褚洪昌(中)演奏洞经

女乐手正在演奏洞经
洞经文化乃是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种文化是以文昌帝君崇拜为核心的内涵丰富、涵盖面广的学科群。在这个具有综合性、共生性、互补性、渗透性特点的复杂体系中,它既包含着宗教学、音乐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的考察对象,又包含着哲学、医学、艺术学、文学以及预测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且,洞经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早已远远超出了单纯音乐学的范围,而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多学科互相影响、共生共存的文化土壤里,正是这种相互鼓励,相互吸纳,相互催促的多学科土壤,为洞经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第一历史价值。洞经音乐文化是前人遗留下来的一笔巨大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从它诞生之日起,经过历朝历代先师先辈的艰苦努力和共同培育,它已成为风格独特、影响广泛、历史悠久、古朴典雅、富有魅力的文化奇葩。它的每一支乐曲,每一件乐器沈雅音,每一部经典,每一种礼仪及每一个陈设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和体现,都凝结着前人的心血与智慧。从施甸的洞经音乐银货两讫,可以了解到施甸几百年来的历史和变迁过程,也可一窥施甸地方民俗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进程,这是这珍贵的历史价值。

由旺遗留下来的《大洞仙经古乐谱》

由旺“一贯坛”遗留经卷
第二艺术价值。洞经音乐文化乃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的许多美学特征都使人感到万分惊讶。首先牛图网,它拥有堪称中国古典式交响乐队的全套乐器。这些乐器绝大多数都是东方民族的独创。按发音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吹、拉、打、弹四大类。吹管乐器有笛子、笙、唢呐、毕律等。拉弦乐器有二胡、中胡、大胡、板胡等魔兽四方阵。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中阮、古琴等。打击乐器有大小锣、鼓、钟、板鼓、木鱼、铙、钹、镲、云铄、铃等荆轲传奇。乐师则依各地财力和需要的不同有所区别,多则60余人,少则10几、20来人。演奏时有极严的规矩,可演奏高、中、低三个声部交融的任何乐曲,产生令人惊叹的音响效果。多种乐器的巧妙组合和天衣无缝的密切配合使每一个听众深深陶醉。而且他们还把人声唱诵结合起来,从而使整个谈经过程产生出与西方交响音乐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奇妙的意境。洞经音乐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憾力,就在于它那独特的配器、优美的乐曲和高雅的演奏尘世羁,鲜活的礼仪。因而使它所创造和展现的旋律美、形态美、意境美、声调美、演奏美等丰富的美学特征都产生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积极作用和艺术效果。第三宗教价值。勿庸置疑,洞经音乐文化确是中国道教发展的产物,而且它长时期地为宣扬道教文化服务存在着。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它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恰恰相反,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看,它在宗教方面的价值还应该给予充分的和恰当的肯定。因为宗教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照国它对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发展曾作出过应有的贡献,决不能因为它带有神的色彩就一概加以否定。人们弹奏洞经,除了祭祀、礼仪和节庆外,还有与神灵沟通的请求,这样的活动也是历史的产物和社会的需要。因而经典就是它的灵魂与核心,就是它的归宿和依托张先天仙子。而音乐伴奏则完全是为诵经服务的,这一点并不因乐师的身份而改变。洞经音乐文化载体的洞经会组织虽无按字辈排列的道谱,但它们却有逐代相传的会谱。并且它们按“会长”、“坛长”、“社长”、“斋长”方式组成的结构体系与管理模式已经形成新的派别。这个派别以文昌庙、文昌宫为活动据点,后因文昌庙、文昌宫被大量侵占或拆毁才在别处继续活动。应当指出的是,它们其后所开展的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娱乐性与群众性特点的谈经活动,也为稳定社会,净化人心,娱乐大众,传播文明产生了积极作用抚州采茶戏。今天虽然绝大多数洞经乐团都不搞礼仪复杂的谈经祭祀了,但它原有的宗教内容恰恰是开展宗教现象学、宗教社会学、宗教艺术学、比较宗教学等分支学科研究的重要依据。这就是洞经音乐文化的特殊价值所在!第四学术研究价值。洞经音乐是一门古老的音乐。他包含着当地的人类学、音乐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以及哲学、文学、医学、乐器学、作曲理论等多学科。研究一个地方的洞经音乐,可以多角度展示出这个地方的文化脉络,所以,研究洞经音乐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

唱经
施甸现有洞经协会一个,分会7个,活跃在施甸境内的洞经队伍现有20多支,共计400多人,主要分布于施甸的由旺、银川、保场东山寺、仁和、甸阳、姚关等乡镇。虽然大家活动频繁,在寺院坐会、节庆时节与各种婚丧嫁娶和安放家堂时,都可以见到洞经乐队的演出。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娱乐活动的多元,意识形态的改变,洞经音乐这门古老的艺术已经不被年轻人所接收。弹唱洞经的多为一些八旬以上的老年人,这一传统技艺对年轻人已无人问津,在学习洞经的学徒中最大年纪者也高达五十多岁,洞经音乐面临着断代的局势。 面对这样的濒危情况,施甸县也有一些保护举措。在2010年,成立了洞经古乐协会,分属于施甸县文联,洞经古乐从此有了自己的一个民间团队组织。除了例行“坐会”,和各地贺寿、婚嫁演奏外,县内举办大型活动,有时都邀请洞经坛的乐队参加表演,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同时,也让年轻人接受这门古老的艺术。
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文化
撰文:李俊玲
编辑:罗靖
图片:罗靖 李俊玲、徐幸光
聚合内容